第182章 地下通道(2 / 2)
等会儿您只要照实说就好。”
觉得李明多说了几句话,挥了挥手示意他离开。
李明会意,轻轻点了点头走了出去。
王师傅笑着望向我和赵亮,神情略显局促不安。
我请他坐下,并给他倒了一杯水。
老王显得有些惶恐,站起身道:“经理,是不是因为年纪大,准备不要我了?其实我还干得动……”
赶紧摇头示意,“老人家误会了,我是最近才接手这里,很多东西不了解。
你是这里的元老级人物,特地来请教您些问题的。”
赵亮在一旁说道:“大爷,您别紧张,咱们就是随便聊聊天,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你还没用早餐吗?尝一个吧。”
说着,将一份包饼油条递给了老王。
老王摆了摆手拒绝,“不了不了,早吃过了。”
他笑了笑重新坐下,气氛逐渐轻松下来,老王也放松了不少。
简短交流后,老王打开了话匣子。
老王说起来,在刘叔刚开始创业时,这块地原本是一片荒废的土地。
刘叔买下它并雇佣了很多村里的居民做工,这是当时的一个不成文规则——村子提供土地,而企业要给村里带来就业机会。
王师也是附近的村民,因而在那时进入了工厂。
那个时候,老王在村民们里年纪算是比较大,所以刘叔常找他询问关于当地的各种信息。
“当初我叔叔,也就是原来的老板刘总,常常来找你问什么事儿呢?”
我追问道。
老王思考片刻,答道:“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本地的情况和风土人情。
那些年间,大家相处得都很和谐。
刘总为人友善且受尊敬。
尽管他在别的地方还有不少业务,但他关心这儿的事儿。
我们也很努力,不愿辜负他的信任。”
继续问道:“后来建那四个种植基地时,你知道详细过程吗?”
老王摇头:“这我不太清楚,那都是刘总公司一手安排的。”
虽然对回答不满意,还是不死心。
我转向墙上挂着的一张旧照片。\"那请问这张照片您见过吗?”
没想到老王竟然认出来了:“啊,这张啊,当然记得!”
惊喜交加,忙将照片递给老王。\"能讲讲关于它的故事吗?特别是照片中的人是谁?”
接过照片端详片刻,老王解释道,“照片拍摄地点不知道,但是人我见过。”
然后又把照片还给了我,说那人突然出现了,并非本地人。
他是由刘总的引荐来到厂里工作的,由于口音不同无人知其姓名来历,于是被称为‘阿皮’。”
听到这个名字赵亮有些茫然不解地说着贵州方言的事情,老王笑道:“阿皮不是粗俗说法,而是本地称呼同事或朋友的一种说法。”
明白了,继续询问下去。\"这个人后来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呢?”
老王叹口气,说出令人意外的消息:“不幸离世了。”
“死了?”
震惊之余追询具体情况。
老王接着道:“听说一次外出考察途中遇上大雨路面湿滑车辆失控冲出山坡,遭遇到洪水淹没。”
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情况,急切追问:“这次外出考察具体是什么项目?是否与新增的种植基地有关?第五个基地的建立你知道详情么?”
这一下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是不是在那个未完成的新基地上呢?它具体
###改写后的版本
阿强这么一说,周围人都半信半疑。
然而,阿强当场用一把泥刀,在土地庙的墙上挖出了一块藏在里面的石碑。
奇怪的是,自从这石碑被发现,工人们拆房施工时,竟然一直风和日丽、顺利异常。
自那以后,大家对阿强的敬畏倍增。
这块石碑随后被他保存到了自家工厂后面的仓库里,闲暇时经常仔细研究。
也可能是巧合吧,厂房建成后,阿强的生意日益繁荣,他还开了几家农场。
听阿明讲这些,我多少有点疑惑,觉得有些故事可能经过了一些润色和夸大。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确实在旧土地庙的位置建了厂房,并且从墙壁中找到了石碑。
我俯视着脚边已经破损不堪的石碑,对阿明说道:“好了,你不用再担心这事了,这件事就此揭过。”
阿明赶紧连连道谢离去。
仓库中只剩下我和朋友小亮。
两人看了看眼前的石碑,我问道:“你觉得咋样?”
小亮踢了踢石碑,“恐怕问题就在这碑上。”
我们蹲下身子认真打量那块裂成数块的古老石碑。
经过初步推测,这是个西汉早期的作品。
经过多年风雨侵蚀,表面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土斑。
我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把几块碎石拼成了原貌,所幸碎得并不严重。
重新组合后,这块有着历史感的石碑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石碑上有不少錾子雕刻的纹路,这并不少见,汉代石碑普遍带有这种装饰。
更引人注目的是四角雕有特别花纹的图形——看上去像一个个小圈,这些圆点会是什么含义呢?难道表示一种对日月的敬拜?
小亮用随身带的钥匙刮掉一些浮土,发现了新的图案,“老李,这圆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四周还有一些细微的纹路。”
“咦?”
**近查看,在圆圈周边真的有细致的小痕,并且显然是刻上去而非自然形成。
这些纹路勾起了我的回忆,这种类似图案最早是在某个地洞入口见到的,那时我以为这只是标识方向或某种消息。
再次见到是在单桓古国的地下通道。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