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叛乱(二)(2 / 2)
骑兵对冲的时候速度是第一位的,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在这一点上臧质的反应就慢了半拍,他也是大意了,万也没想到刘季之这么点人就敢硬冲自己的大队。等他反应过来就已经来不及了,仓促提枪应战,当啷一声,两个人一撞而过,臧质被差一点打落马下,刘季之呼啸而过,他身后的骑兵跟着也是冲杀而过,毫不留情的把臧质大军撕开了一个血口子。骑兵的战斗最害怕就是这样,一旦气势形成,那就锐不可当,而被撕开的口子就会无限制的扩大,仅仅过去了一刻钟,刘季之就把敌人撕成了两半,杀开了一条通路。那可是一万人,很多人看小说,动辄十几万几十万,那其实是不可能的,别的不知道,你上中学的时候,自己想想看,一个年级几百上千人做广播操那就多大一片,更何况是上万人,一个操场根本放不下的(打仗不是栽树,人和人之间是有距离的,不能按一个人一平方尺那样计算)。所以,看起来简单实际很困难,但是这很困难的事情还是被刘季之做到了。
刘季之杀穿了敌阵,看到面前再无一个站立的敌军,不由得神清气爽,举枪怒吼,身后的四千多人也跟着齐声怒吼,声震四野。刘季之拨马转身,划了一道弧线,再次从另一侧杀入了敌阵。
古代作战,最害怕的就是敌人从侧面后面进攻,因为他们好多人对于队列并不熟悉,都是些大字不识的农夫出身,好多人根本搞不清楚左右,为啥我们现在军训要花很长时间训练向左转向右转?因为行动一致真的太难了,几百人的阵列就很难,成千上万人有左转的有右转的,那肯定乱套了,我们的学生们可是从小体育课一直练出来的,比起古代士兵来强的不是一星半点还净出洋相了,何况是古代的士兵们。所以被人侧面攻击的时候根本无法转向或者说来不及转向,只能任人宰割。
虽然说臧质也是骑兵,也可以转向,但是那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脱离战斗,才能够让自己的部队奔跑起来在奔跑中调整方向,很明显,刘季之不配合,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变向,所以当臧质试图利用奔跑来变阵的时候,就彻底崩盘了,士兵们不明就里,以为是叫自己撤退,于是乎遭遇战变成了追击战,臧质的军队崩溃了。
等臧质反应过来,想要扭转局面的时候,败势已成,无力回天了,就这样,五千人(其实只剩下四千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像赶鸭子一样追着这一万人(或者,八千人?)一路砍杀,刘季之很会打仗,就和敌人不远不近的保持着距离,防止敌人反扑,就这样保持着无形的压力,一路压迫下去,让敌人不得不亡命奔逃,甚至为了逃命砍杀前边拦路的友军,一路追下去除了一开始的血战之外,基本上敌人都是死于自相残杀,刘季之就是跟着捡便宜,不断的干掉落单的敌军,就这样追了两天,刘季之并不累,他还保持着队形,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睡,天亮了接着追击,就这样两天也走了三天的路程(逃命当然比行军速度快多了)终于追着敌人来到了刘义宣的侧翼。(不是后方,因为后方是城市,而且,其实此时的刘义宣的后方也杀来了两支部队,杨荟的青州兵和沈庆之的洛州兵,只是还没有被发现)
臧质的人糊里糊涂的被追了回来,眼看着自家的大营,心说可算到家了,再也保持不了淡定,就连主将臧质都是热泪盈眶,终于不用做俘虏了,发一声喊,没命的冲向自家的大营。
他们到了家了,家里的人可就懵了,根本搞不清楚状况,一看乌泱泱一大片来了很多衣衫破烂的士兵,脸上青一块紫一块,脏兮兮的,有的骑马有的步行,还有的一马双跨,总之什么样的都有呐喊着冲向自己的大营,这是敌人偷袭吗?
“放箭!”把守营盘的正是刘义宣,他可不管那一套,谁敢冲击大营就杀无赦。一顿乱箭射向了臧质,这一下子就把臧质搞懵了,赶紧用兵器拨打箭矢,一边大喊:“本官乃是臧质,谁敢射我!”声音嘶哑而凄厉,宛若夜枭悲鸣。
“啊?”臧质的声音很大,大到足够压制住上万人的噪音,估计一定是练过佛门狮子吼了,就像包租婆那样也要一个扩音器的,他竟然不需要。当然了,这一吼也足够消耗了他的全部精气神,吼出之后,也是喷血不止,扑通一声栽倒在马下。幸好身边有忠诚的亲兵,跳下马抱住了主将。
“快停,不要射了!”刘义宣可不想把自己的表兄兼亲家射死在战场上,那样自己死去的老妈会爬出坟头和自己拼命的儿媳妇那里也说不过去,赶忙下令停止放箭,叫臧质的败兵回营。殊不知他这个命令可是捅了马蜂窝,正常情况下,败兵回营必须让开大路从侧门进入,为的就是防止溃兵冲击军阵,但是这些溃兵哪管这些,乌泱乌泱的就像没头的苍蝇扑了过来,一下子就把大营的寨墙给挤垮了,当然也有士兵被挤倒和踩踏的,那谁也免不了,然后就像传染病一样,整个大营都乱套了,营盘里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只知道自家的军队被打败了正在逃回大营,他们可不知道哪一支军队,直觉得就认为是前线作战的士兵败了,于是乎,整个营盘里的军队都传遍了自家战败了的消息,那时候的军队可没有什么纪律,都是比土匪还土匪,抢劫杀人都是寻常事,凡是讲究军纪的部队都会成为无敌之师,直到现代,美军和苏军一样会抢劫的,无数美国电影都证实了这一点,于是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始打砸营盘抢夺物资,准备干一票回家去。
这样子整个刘义宣的部队就算是完蛋了,当年淝水之战的苻坚就因为大旗后移了几步就被认为战败了,百万大军叫人家几万人兜着屁股暴揍,从此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这句成语,叫苻坚这位本来很厉害的人物成了千古笑柄。刘义宣和苻坚相比,那当然差太远了,也就是他老爹才能说自己比苻坚强,所以苻坚控制不住的军队,刘义宣更加控制不住,他能做的除了斩杀士兵之外毫无办法,但是这个时候杀人只会激起兵变,无法控制局势,所以火并开始了,士兵们不但抢劫,也鼓足了勇气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开始对平时畏惧的长官抽刀子砍杀了,营盘里血肉横飞乱作一团,到处都是呼喊声惨叫声兵器入肉的声音,尸体倒地的声音。
这个时候刘义宣还有一支军队和刘诞在前线对峙呢,现在一看后面的大营火光冲天,那还打个锤子,跑吧。对面的刘诞大军自然也不是傻子,敌人跑了,那就追吧,也有人怀疑有诈,怕中计,刘诞自然知道发生了什么,毫不犹豫下令全军进攻,要追敌人到天涯海角。
刘义宣没有办法,也只好抛弃了大营转身逃走,他的营盘绵延几十里,十几万人呢,现在可管不了那么多了,一天一夜连丢数城,兵退百里。刚刚看到敌人没有追上来,刘义宣命令扎营,点选人数,十几万大军还剩下区区两万人了,其他的都跑得无影无踪,应该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可是刚刚稳定下来,后面就是一阵炮响伴随着金鼓齐鸣,有大队人马从背后杀了过来,西侧是沈庆之的三万步骑,东侧是青州刺史杨荟的一万铁甲重步兵,本来杨荟比沈庆之离着南徐州更近,但是他需要先扫荡参与叛乱的兖州,清除叛兵的后援,再加上一路行来都要安排士兵重新接管清徐等地的城防,就很费功夫,所以三万步兵一路走来,最后只剩下一万重步兵了,而且速度比着步骑并进的沈庆之慢了很多,但是俗话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杨荟稳扎稳打,虽然没有任何战绩,但是实惠捞得不少,而且对于地方上的稳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相比起来,沈庆之攻城拔寨斩将夺旗全是功劳,若是对小百姓来说那是威风赫赫,对于明眼人来说,韩信再能打也比不上不打仗的萧何呢。
不管怎样,这最后一战两个人都赶上了,不约而同就对着刘义宣发动了最后的进攻,沈庆之命令士兵挑着鲁爽的人头进攻来消磨敌人的士气,这在平日里是没错的,但是现在敌人已经处于劣势了,士气已经为负值了,那还消磨它干嘛,反而叫刘义宣爆发出了最后的疯狂,他不管不顾的对着沈庆之的军队发出了决死的冲锋。
这样,沈庆之就和刘义宣硬碰硬的打上了,刘义宣号称刘裕的儿子里最懦弱平庸的,那其实是一种自保的手段,怕死而已,现在反正活不了了,反而爆发出无可想象的战斗力,刘义宣是刘裕的儿子,家学渊源,武功当然很厉害,这拼起命来沈庆之还真的扛不住,沈庆之毕竟是老了奔六的人了,跟当年的黄忠差不多了,而刘义宣正在壮年,又拼了命,沈庆之一下两下还就挡不住了,给杀得浑身是汗还被砍了一刀,幸好不致命,士兵损失很大,三万步骑就硬生生给干掉了五六千,而这时候幸好杨荟的一万铁甲步兵赶到,从另一侧猛攻,这才救了沈庆之一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刘义宣也就那一下子了,给杨荟的大兵一冲,就彻底不行了,杨荟那习惯就是稳扎稳打,前边的一千陷阵营开路,反正都是倭兵死多少也不心疼,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些个倭人士兵只要有饭吃就不怕死,硬生生损失了五百人也不皱眉,就撕开了刘义宣的防御,彻底把刘义宣变成了砧板上的一块肉。
两个时辰之后,战斗结束,沈庆之折损了万人,斩杀了刘义宣、臧质和徐遗宝三个人,斩首万余,杨荟损失了七八百倭兵,斩首敌人两千多,俘虏万人,战斗结束。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