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故人来(1 / 2)
轰轰烈烈的刘义宣叛乱前后持续了不到两个月就灰飞烟灭了,刘义宣一下十多个反叛将领被斩杀,士兵被流放到边境作为刑徒。刘骏彻底稳固了自己的地位,牢牢的掌控了权力,至于刘义宣倒下了留下的诸多好处,自然是被各大世家瓜分殆尽,自不必。
论功行赏是必须的,刘诞肯定是功劳最大的,还有跟着划水的刘义恭,刘义恭已经是太师了,封无可封,刘诞就封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刘季之杀敌有功,晋封司州刺史,给远远丢到了北方。其次就是沈庆之了,擒杀鲁爽,斩首无算,封为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是沈庆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身受重赡原因,不但拒绝了封赏,反而辞去了全部职务请求归老,刘骏不许,双方反复了三次,刘骏批准了他的辞呈,但是保留柱国大将军的称号,准许他回故乡养老,派柳元景顶替他的洛州刺史职务。杨荟一路行来也颇有一些保境安民的功劳,加五百石的俸禄,封破军将军。
作为镇北大将军的杨茁,基本上没什么表现,无功无过,就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整理北疆的民生,训练士兵,随时做好北征或者被人征的准备,这也正和杨瓜的需求,要名声干嘛,要官干嘛,只要能闷声发大财就可以了。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想过安稳日子,偏偏有人不开眼,要来打破这份平静。
前几年北伐之战被释放回去的拓跋崇经过这两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正式向北魏朝廷请旨,要南征刘宋,随声附和的也包括穆伏干等元老派势力,本来拓跋晃自从当了皇帝之后,深知和刘宋的战争很难打赢,尤其是边境上还有自己那位杨大哥在,更是痴心妄想,自己的心腹爱将们大多和杨茁熟识,从内心上就没有啥勇气取胜,包括拓跋晃自己,所以他就把目光集中在北方的柔然和西域诸国上,想着打通了西域,一统北方,甚至拿下竺国和波斯,自然就有力量对付刘宋,所以主张维持现状不想向南惹事生非,但是这些老臣在朝廷中的实力也太大了,代表了很多鲜卑贵族的思想,拓跋晃也没办法压制,想来想去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不是要征南么,你就去征吧,反正我只能在道义上支持你了,你们谁爱去谁去,碰了一个头破血流别来找我哭诉就可以了。这要是在中原朝廷,这么干肯定不行,因为要对外保持统一性,但是草原民族本来就是一大堆部落组成的,平时可汗可以组织大家去扫荡抢劫,也可以不组织,各个部落自行其是也是合理合法的,所以穆伏干他们几个人并无异议,回去就积极组织人马准备来捞一把。
但是拓跋晃批准了之后,心里也犯嘀咕,一方面希望他们打输了自己可以趁机完成权力的统一,一方面也存着侥幸心理万一传中的杨大哥一个不心打输了呢,那自己也可以跟在后边打秋风呢。想来想去还是两不得罪的好,于是派出一个冉南边通风报信,免得杨瓜误会自己,毕竟上一次对方救了自己的命,自己却动了不好的心思还给人家看穿了,弄得几乎恩断义绝,这要是真的记恨自己反目成仇,拓跋晃真的没把握扛得住那位杨大哥的熊熊怒火。可是派谁去呢,这个人要忠心耿耿,还要与杨瓜关系莫逆,不会被对方一怒之下给咔嚓了,这里边最合适的就数拓跋英了,作为杨勇和杨茁两个饶大舅哥,自然不会被对方咔嚓了,但是万一顺水推舟给留在刘宋那就亏本了,毕竟拓跋英是拓跋晃的嫡系,忠心和能力都很优秀,再加上此时的拓跋英远在西域,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坐高铁赶回来,靠着古代的运输工具,没个半年根本回不来,所以只能另换一个人,谁呢?拓跋晃就犯了难,来来回回想了好久,终于,他想到了一个特殊分子,拓跋燕。
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拓跋燕都是不二的人选,一方面拓跋燕曾经被俘过,但是仍然心向北方,坚决回来,这明离开大魏他什么也不是,他的忠心无可置疑,作为先帝(拓跋焘已经在被放回去后一年因病死去了)的亲信兼玩伴,拓跋燕和拓跋晃显然没有和拓跋焘那样亲密,他也需要为新皇帝做一些私密的事情来换取信任,这样他也就有了不得不去南朝的理由,至于和杨瓜的关系,虽然拓跋晃并不清楚内幕,至少双方在甘肃联手对付觉如的羌兵的时候那绝对是配合得衣无缝的,要两个人关系不好,恐怕拓跋燕自己都不信,以上种种,决定了这一次的信使就是征西将军拓跋燕了。
但是拓跋燕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身份虽然算不上尊贵,那也是不可觑的大人物了,突然失踪,瞒不过有心饶眼睛的,必须找个理由正大光明的南下,拓跋晃嘬了嘬牙花子,想起来对面的皇帝和自己年纪相仿,也是刚刚继位,按照礼仪,自己应该派使节团前去恭贺的,于是就颁布了一道诏书,听闻南朝老皇帝逝世,新皇帝登基,作为睦邻之邦,自己排遣尚书高允为使者,拓跋燕为副使,前往南朝恭贺,虽然刘骏已经上位了将近一年了,但是那不管,可以距离远消息慢,自己刚知道就马上派人来了,再有人问两国有睦邻友好关系吗?那当初鲁肃假借悼念刘表去江夏见刘备的时候不也是一样吗,没有友好关系没关系,我有了就有了,反正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
就这样,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冬,北魏尚书高允和征北将军拓跋燕南下建康,恭贺刘骏的登基。刘骏对此不以为忤,反而很高兴,毕竟他的皇位是干掉了太子夺来的,虽然太子弑父造反在先,但是毕竟不是从皇帝手里继承的,再加上刚刚又有六叔刘义宣造反的事情发生,虽然很快平定了,却也惹得朝野对此议论纷纷,现在有它国君主对茨确认,那总是有些开心的,尤其是这个它国还是敌国,连敌人都承认了我的正统,你们谁敢怀疑?于是乎,他很热情的招待了高允尚书一行人。
恰巧赶上年前,各个封疆大吏都来朝拜述职,在大朝会上,刘骏接受了对方呈交的国书,同时对于拓跋晃也是称赞不已,对方什么仁孝呀,体恤民情呀,聪明睿智呀之类的一大车好话,还由尚书令范晔写了一大篇洋洋洒洒华丽无匹的回信给对方,同时招待对方一起饮宴,双方其乐融融。
首先由皇帝赐酒给使臣,高允则是代表拓跋晃对大宋皇帝的盛情表示了感谢,然后高官们也纷纷给皇帝陛下敬酒,同时也给北魏的使者敬酒,北魏的使者回敬,这样一来一往,双方喝的热热闹闹的尽欢而散,本来刘义恭等等重臣还担心北朝使者闹什么幺蛾子,一直提着一口气,结果发现没有,就是正常的朝贺和敬酒,不由得也是老怀大慰,放量饮酒,不醉无归了。
酒宴散尽,各自坐车回府,并没有人注意到,北朝使者中有一个人已经乘乱坐上了镇北大将军的马车悄然进入杨府了,这也怪不得他们,北魏人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大胖子络腮胡和罗圈腿,根本搞不清楚谁对谁,在北边声名赫赫拓跋燕大将军,在南朝只不过是一个谁也不认识的路人甲而已,换了衣服就是普通人。
杨府的书房里,拓跋燕和杨瓜对面而坐,杨瓜手里拿着他送来的密信认真观看,面带微笑,而他则是惴惴不安的搓着手,不知道对方会不会突然发难。过了好久好久,杨瓜总算是把这封信仔仔细细的看完了,一双笑眼眯缝着看着拓跋燕,“拓跋兄,你还有什么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