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谋略差距(1 / 2)
听闻自家主公如此言论,郭昕只觉一阵天摇地转,脑子里如同锣鼓齐鸣一般,刹时嗡嗡直响。
今日在场的四人里,卑衍、杨祚都是在辽东世代从军的将门,自少年时就与公孙渊要好。柳浦是柳毅之子,也是辽东高官二代,自小就和公孙渊厮混在一起的。
年已四旬的郭昕作为辽东士人的代表,在公孙渊篡其叔公孙恭权柄后、被公孙渊礼请出山,担任车骑将军长史一职。
心底里也是有感于公孙渊昔日的勃勃壮志、欲要在这辽东偏远之地做个‘小一号’的管仲、萧何般的人物。
可如今公孙渊这般色厉内荏,意图东征躲避魏军,让郭昕如何能接受的了明主贤臣的幻象破灭后,连带着眼中公孙渊的相貌都丑陋了些。
郭昕嘴唇微微颤抖着,连拱手都忘记了:“主公如何能这般就逃了岂不是将公孙老将军卖在辽隧了”
公孙渊从未想过郭昕会表示反对,内里发虚、表面上仍作威武状:“什么叫逃保存有用之身以待来日,如何能叫逃”
“如今时局危殆,各位又都是我的心腹股肱,还请如以往一般助我为之。”
“整军、调粮,明日尽快东行!”
在当下的时代,虽说早就过了汉末乱世‘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年代,可公孙渊如此明晃晃的逃跑,还是让他的几名亲信不断质疑了起来。
卑衍、杨祚二将尚在犹疑之时,柳浦起身上前跪坐在公孙渊之侧,语调压低劝道:
“臣明白主公之意,魏军势大、主公想要到东面避避风头也是合理之举。可若明日急匆匆的出征,将士们不仅心中犹疑,粮草军械都来不及点验,出征恐怕取胜的希望不大。”
被柳浦二人这么一说,公孙渊凭借理智也知东征胜算不大,虚张声势顶起来的架子也迅速垮了下去。
长叹一口气后,公孙渊跌坐席上感叹道:“我公孙氏据有辽东五十年,父祖二人对曹氏不恭比我还甚,曹操、曹丕都未对辽东动过兵。”
“我只不过是婉拒了那魏帝曹睿的征召,如何就真起大军来打我了”公孙渊抬眼看向众人:“当初夺位之时,你们都曾助我,如今也帮我想想法子,如何才能躲过这场危难!”
卑衍抿了抿嘴,建议道:“臣以为主公说得没错,确实不应硬抗魏军攻势,避避风头是对的。高句丽山城众多难以攻取,不如去东北边的扶余”
“扶余素来对主公恭顺,先主公在时还下嫁了宗室女给扶余王,连他们王位继承的玉匣都在玄菟郡里放着呢!”
杨祚看了一眼卑衍,正色说道:“扶余之人断不可信!主公势大之时他们伏低做小,如今委身于人、他们定会反噬图害主公。诸位难道忘了袁尚、袁熙二人是如何死的了吗”
如何死的
辽东公孙氏昔日对袁氏恭顺,在袁尚、袁熙二人逃至辽东之后,却被公孙康砍了脑袋送给曹操,换了左将军和襄平侯的紫绶金印。
还不是公孙氏自己做下的事
眼见众人讨论不出个结果,智谋、政略最优的郭昕闭目轻叹一声。敌军还未到辽隧,主公就没了战意,若强行扭转他的意见,恐怕辽隧、襄平还是难守。
君臣名份已定,临近危难如何能弃之不顾当下之计,唯有想办法协助主公将军力尽数向东撤出去!
郭昕起身行了一礼,喉咙中发出的声音有些嘶哑:“若主公欲征高句丽,臣有一计。”
这世上总有些人缺乏大智慧、小聪明却不断。公孙渊就是这样的人。
听闻郭昕已经改用‘征高句丽’的说法,公孙渊心知郭昕转意,起身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拉住了郭昕的手:
“还望长史教我!”
郭昕道:“魏军远道而来,不知辽东实情。加之辽泽广阔、辽水湍急、辽隧城墙高耸,辽水东岸又有围堑三十里,无论如何辽隧都暂时不能抛弃!”
公孙渊眼睛一亮:“长史之意是说借辽隧阻挡,能为我大军多拖些时日”
“不错!”郭昕说道:“当下应做之事共有三件,还望主公应臣之请。”
公孙渊连连点头:“只要能捱到魏军退却,莫说三件,三十件我都能应!”
郭昕声音沙哑着说道:“第一件事,当令辽隧以南诸城守备兵力速速赶至辽隧,辽隧兵力方能满万。再将襄平骑兵、玄菟郡中骑兵共计一万,悉数送到辽隧城顶上!”
公孙渊刚要变脸,却想起几瞬前自己说过的话,强忍着性子问道:“骑兵岂能都派到辽隧这可是我的命根子!”
“魏军势大,一万步卒根本守不住辽水围堑,必须要用骑兵佐之,才能各处及时顶住。”郭昕认真说道:“若不将骑兵派出去,辽水围堑一破、魏军完全可以放弃辽隧直奔襄平!”
公孙渊认真想了许久,点头道:“我应下了!若见势不对,骑兵撤回也能来的及。一万步军,损了也就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