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侠之大者(1 / 2)
官府的人大量到来,乃至于川陕各路经略使也纷纷到了以后,赵恒此行的真正目的便也展现出来了。
那就是督促土断。
蜀地的土断推行的不顺利,没办法,承平数十年,社会秩序结构稳定,一切都有了规矩,有了潜规则,有了各式各样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纷,那么想要做土断这种改革是不容易的。
尤其是蜀中的名门极多,世家、游侠、帮派、玄门中人多多少少都有关系。而这些人整体上而言却占据着相当一部分社会生产资源。
大侠们四处行侠仗义,也不上班,也没个正经差遣,动不动就两斤熟牛肉一斤女儿红大鱼大肉的钱是打哪儿来的?
都是那些名门世家、大地主、大贵族在背后养着的!
同样的道理,凡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帮派、寺庙、道观,都各有各的产业。
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大量的田地。那些传承久远的宗派本身也是大地主。
一座名声大的寺庙暗中有着数万亩的良田这种事儿你敢信?可这在大宋朝却很普遍!
真以为要求取真经得花个三斗三升米粒金的说法是杜撰啊?真当出家人天天窝在山上挖野菜吃吗?这年头的和尚、道士、帮主都富的流油!
在这种情况下,官府要进行土断清田,就会受到世家、江湖、帮派包括一些愚民的联合阻挠。
毕竟这是在动他们的根本利益。
而这种阻挠的力量也相当之大,因为蜀地真的是承平几十年,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的。
比如河北,被金兵糟蹋了一次之后几乎成了白地,根本就没什么地主存在了。有也早就跑了,朝廷可以轻易的重新清田重新分配。
他们要是敢回来,敢去要吗?天下大乱了你跑,天下太平了你回来继续享福?真当朝廷里的官员是冤种?
而川蜀这种地方,真要逼的民间各个势力全都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阻挠,那土断就真的不好搞。
当年王安石想要变法清田搞改革,就在川蜀这里栽了个大跟头。
同样的道理,江南也是一样。不过江南被方腊闹腾过一次,相比之下那些顽固的守旧势力总归是少一些的。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天下其实就像是一幅画。要是被毁成一片白地,相当于重新变成白纸,便好作画。要是完好无损,再作画就得要辛苦许多。
说起来挺残忍,但是这也是现实。
……
当然,朝廷做事也有朝廷的讲究,按照赵恒的理解本来打算直接派兵把整个川蜀梳理一遍,文官武将互相结合开始清田土断。
谁阻挠就直接抄家,谁造反就直接砍了。其他的不说,从御营各部抽调个一万兵用空军运输过来也花不了几天的时间。
不过那样对川蜀大地造成的破坏可能会更大。真到了刀兵相见那份上,到最后最遭殃的还是百姓。
还是得讲究方式方法的。
中书令乐柒的分身之术真的是羡煞所有官员,带着一些皇城司娘子军们,在有着摄政王兼龙君层次的大司农绵阳君的坐镇下,开始领着川蜀四路经略使以及各知州们进行土断。
为了安抚蜀地士民人心,朝廷也颁布了多项措施:
比如给许多名门世家们一些特定的名额,如果土断清田工作做的好,而且按照朝廷规矩及时配合,可以给族中的后辈弟子们补太学生甚至是同进士名额。
按照目前朝廷缺官的情况来看,别说同进士了,就算是太学生都能直接领到相当实权的职衔去河北或者西夏做官,干得好了,真叫一个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