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凡事皆有缓急轻重(1 / 2)
楼令不止一次来过“虎牢”这个地方,多次属于是路过。
晋国要南下能够选择的路线不多,过大河要么走“孟津”不然就是“棘津”,其它的河段通过的难度比较大。
要是走“孟津”这一条路线的话,晋军肯定是要途经“制”这个区域。
而“制”的地面现如今还在,只是加上了“虎牢”这一座关隘。
修建城池肯定是优先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其实修建关隘也是。两者还有一个共同点,一般就是根据交通线路而定。
有一点,修建关隘对于交通的认知要高一些,选在必经之地是最佳的位置,修建城池则是不一定非要在交通要道附近。
另一个层面来讲,需要途经才对通道有需求,一旦将城池给修建起来,人会走出一条条道路来。这些通道也就成了其他人“途径”的一部分。
“有多少诸侯到场了?”楼令问道。
士弱立刻答道:“宋君、卫君、郑君已经来了。”
这个士弱是士渥浊的嫡子,算是范氏的核心成员之一。而士渥浊是士燮的同一辈,士弱自然就是士匄的堂兄弟。
自“虎牢”建成之后,长期留有驻军,数量并不是太多,维持一个“旅”一千五百左右,每年由各个卿位家族轮流驻防。
明年便是由楼氏来担负对“虎牢”的驻防任务,届时楼司会承担起责任。
按照事先的约定,哪一个家族驻军,该家族可以获得税收中的四成。
所以,要是明显列国就在“虎牢”集中贸易,第一个吃到螃蟹的家族便是楼氏了。
本来就有驻军的任务,可以拿到税收中的四成,肯定是一种占便宜。其它的六成由国君与其他卿大夫去分,其余人则是没有资格来瓜分税收。
那样子看的话,好像是晋君周吃了亏?事实也的确是吃亏了。
毕竟,所谓的“共管”就是一国之君直辖地,情况类似于“县”这种行政单位。
谁让晋君周手里没有靠谱的武装,无法承担驻守任务,只能是将利益拿出来便宜卿位家族。
因为晋君周无法派军队到“虎牢”驻扎,所以也不能算卿位家族在占便宜。
说白了就是,付出就该有收获,卿位家族有足够的实力来保证赢得的利益能够落到自家口袋里面。
换作是卿位家族来保障驻守,结果只有付出没有收获,反而是吃亏了。
那也就看得出来,同样的一件事情,无非就是付出与收获形成正比,不算到底谁欺负了谁。
宋国、卫国、郑国距离“虎牢”比较近,他们现在比其他国家更加需要来自晋国的青睐,表现得更为积极是应该的事情。
要说的话,将那种被青睐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国家,当是郑国与宋国,又以郑国君臣最为迫切。
宋国秉承居安思危的心态,察觉到情况不对劲,尽力在营造可以自保的环境而已。
郑国的情况非常糟糕,他们失去了三分之二的疆域,面对宋国与卫国还在不断讨伐,想要保住现有的疆域只能是巴结晋国。
至于说晋国吞占了郑国三分之二疆域?郑国没有能力复仇,只能是暂时忍下来呗。
列国进行会盟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只是一般选在临近夏季上旬那一会。这是春播之后,到夏季上军这一段时间相对比较清闲,若是想要进行征战,无疑是比较好的时间段。
肯定跟气候也会有比较大的关系。
不是出现太特别的情况,谁会选在雨季或冰天雪地的时候会盟啊?
楼令没有跟士弱闲聊的心思,示意士弱可以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作为一座关隘的“虎牢”,它的城墙最高十三米,最为低矮处一样超过九米。城墙一律是采用夯土而成,施工总耗时超过四年的时间。
怎么城墙还有高低起伏的呢?
那是一定的事情啊。
不是每一处都要慎重对待,乃至于可以在某些区域布下陷阱,城防设施自然也就存在强弱之分。
一般情况下,地理越是劣势的地方,修建城防的时候越会被特别加强,反倒是一些地理存在优势的区域可能会被忽略。
“因为天子射虎,而得‘虎牢’的名称。”楼令知道这个典故。
所以,这一边其实不是多么地势险峻,也没有天然的口袋,只是在两山包夹的通道修筑城墙,形成了一座内外三层的关隘。
是的,就是多层次的关隘,并不是只有一面城墙,主要防的是两边,左右两边也存在城墙,只是左右两边是依着山体修建城墙。
另外,不要以为作为一座关隘的“虎牢”只是修建城墙,关隘的主体有着许多兵堡的建筑,外围一样存在很多的兵堡和关卡。
真要只是卡住主通道?这算什么关隘,该是定义为一道大型关卡了。
算上“虎牢”的话,晋国现如今已经拥有三个大型关隘,另外两个分别是“壶口”和“孟门”。
其中,“壶口”是在晋国击败赤狄之后,由范氏来充当大头,国家再进行补贴,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修筑而成,变成一座卡住了晋国东西的关隘。
“孟门”则是完全由国家出资并调动劳力修建而成,它是在太行山西南端的一处关隘,卡住了晋国的南北通道。
因为出资的问题,“孟门”属于国君直管,“壶口”则是属于范氏的封地之一。
讲实话,楼令并不觉得适合在“虎牢”设立贸易集中地。
关隘是军事用途,对吧?
既是军事用途,说明有着很大的战略价值。
结果,将承担战略价值的关隘变成商贸集中地,不是很矛盾的事情吗?
要知道任何贸易区都是蛇龙混杂的现状,更是谁都能够随意进进出出,怎么来保障不被渗透或是破坏。
晋国修建“虎牢”这座关隘主要是为了震慑郑国,并不是非得卡住这一个地方。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好好的一座关隘,会轮到成为贸易集中地了。
随着郑国丢失三分之二的疆域,他们已经没有左右横跳的资本,也让“虎牢”的军事价值猛跌。
现如今的郑国,他们举国上下一定非常痛恨晋国,可是又不得不取悦晋国君臣,免得被晋国一下子打死了。
所以,郑国君臣是带着任务来到“虎牢”这一边,过来之后面对任何一个晋人都是笑脸相对,有门路就各种送礼。
楼令这边当然也收到了来自郑国的礼物,还是以郑君嘉的名义送来。
一国之君向他国大臣送礼?听着就充满了辛酸苦辣,使人闻之五味杂陈。
站在晋国的立场,没有晋人会对郑国的现状生出同情。
很早之前,郑国得势的情况下谁都敢欺负,其中包括了还没有发迹的晋国。
轮到晋国发迹起来,不进行立场的预设,其实可以理解郑国为了自保一再左右横跳。
轮到是一名晋人或楚人,感官里面只剩下对郑国一再左右横跳的厌恶了。
“他们要是早这么懂事,哪有现在?”中行偃就是这样说话。
话是那么讲,问题在于郑国不左右横跳,晋国想割取郑国的疆域就会变得不容易。
要是郑国的名声足够好,晋国割取郑国的土地,列国诸侯会站出来帮郑国说话。
可能说话不会管用,晋国却是要承担相应的政治代价,例如列国开始疏远晋国,乃至于组建成联军讨伐晋国。
类似的事情在住下不止一次发生,每一次都是实施扩张的国家不占道义,使得其余势力的联合会更加轻易。
要是有足够的实力且站在道义的一边,其他势力会先思考实力的对比,并且不那么容易互相取得信任。
一看就能看出中行偃对郑国的不满意,使得楼令怀疑郑国给中行偃送得礼物分量不够重。
没别的,单纯就是以中行偃的地位,再加上晋国将郑国打得那么惨,没有必要说风凉话。
“作为贸易集中地的话,关隘之内的空间显得狭小,正南方向有河流和大池塘,向北则是过于靠近大河。”士鲂显然不想聊郑国的事情。
楼令接话,说道:“说是在‘虎牢’设立贸易集中地,不一定非得很靠近关隘。”
当前,郑国北部被晋国占领并治理,以“虎牢”为中心向外,方圆百里之内没有主权争议的麻烦。
作为关隘的“虎牢”无论从地形还是空间,它确确实实不适合来当一个贸易集中地。
只不过因为“虎牢”作为关隘是“共管”的性质,所以才选择了“虎牢”这个地方而已。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它是“共管”的区域,不是单独属于任何一个人,产生的利益自然可以被均分;一旦选了某个家族的城池或地皮,肯定是那个家族来收税,顶多就是再给国君交税,利益无法被其它家族均沾了啊。
这就是为什么“虎牢”明明是第一座关隘,结果被拿来当贸易集中地的原因。
楼令在想,当初华元提议“虎牢”作为贸易集中地,恐怕是看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方便以后反悔吧?
“‘虎牢’是关隘,不要开在关隘任由进出的先例。”楼令说道。
晋君周思考了一下下,主要思考楼令那样说是什么意思。
要知道郑国北部九成被郤氏拿了去,不选择“虎牢”去选其它地方,不等于是在给郤氏送钱吗?
楼令当然不是要将贸易集中地挪到郤氏的地盘上。
给郤氏送钱?
楼氏是郤氏的铁杆盟友,谁不知道呢。
另外,楼令其实也不想郤氏继续壮大。
不是说楼令要算计郤氏,主要是郤氏强到过分,一旦发起神经的话,单独任何一个卿位家族都扛不住。
联合扛住郤氏?
楼氏是郤氏的盟友,为什么非要抗衡呢?站在强大的郤氏这一边,灭掉其他家族获取利益,才是优先的选项。
只是……,继续让郤氏壮大下去,谁敢保证楼氏和郤氏的关系会一直保持现在的良好关系。
“关隘正南五里之外是平坦地形。可以在这里设立一处城镇用来贸易。”楼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