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兵逼大江(元旦快乐!)(2 / 2)
范氏被赤狄拖得太久了,搞到很难集中力量去干其它的事情。
尽管范氏很强大,可是赤狄因为有鲜虞这一支在帮助的关系,想要彻底解决并不容易。
楼令不知道的情况是,历史上范氏与境内的赤狄纠缠旷日持久,一直到范氏被灭都未得到解决,后来赵氏继承了范氏的麻烦,直至到战国时期灭掉中山国才算是有个结果。
华元在得到答案之后失神了很久。他并不认为楼令需要在这种事情上欺骗自己,心情不由变得很抑郁。
还是那一句话,九成九的国家不希望强国离自己太近,不止是随时可能会挨打,平时受到的约束也多。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华元从楼令这里知道答案,认定晋国会进行新一轮的大扩张。
作为天下霸主的晋国开始实施大扩张,没有任何国家被盯上之后,可以单独对抗晋国。
宋国即便是殷商的叛徒,他们就是被认定为殷商后裔之国。
天下局势进入动荡期,以为宋国可以肆意扩张吗?并不能够的。
事实是什么?即便是进入天下大争的时代,宋国敢搞什么大动作,身边的强国会毫不犹豫针对宋国。
宋国历代君臣都知道那一件事情,理智就不会搞太大的动作,不理智当然是被当世强国教做人了。
“晋国不再维护秩序,可以想象到未来会有多乱。我们得到允许攻打郑国东部已经是极限,他们不可能放开其它的口子。”华元看似注视着泗水,眼睛瞳孔并没有聚焦:“晋国实施扩张,不会留出太多余力看住楚国。楚国解决吴国又恢复元气,一定会对我们下手……”
宋国为什么很多时候不计代价也要维持好跟晋国的关系?单纯就是因为晋国足够强大,有能力也有动力在遭受楚军入侵之后帮助宋国。
曾经的宋国,他们其实是用相同的态度去对待齐国,原因与结好晋国的理由一样。
没有大腿可以抱的宋国,不止是要面对楚国这个大敌,连带周边国家也是随时会进行侵袭。
直接说就是,痛打殷商后裔属于是姬姓列国的政治正确,不打单纯就是被霸主约束住了而已。
楼令接下来去了泗水与淮水的交接处。
这一片区域目前并没有动辄洪涝,看不到处处的泽国。
“可惜啊!”楼令一脸的惋惜。
华元不解问道:“为何?”
楼令说道:“当地水网密集,并且是很难得大范围的平原,结果没有大肆开展农耕。”
诸夏属于是多山地貌,拥有大面积平原的区域真的不多,徐地是其中之一。
徐地平原目前并未成为泽国,在泗水和淮水交接处很难得没有处处森林,开垦的难度无疑是大大降低了。
或许也正是因为当地的森林不多,后面才会两岸河堤一再崩溃,导致成了处处泽国?
恰是没有处处森林的关系,吴国这一次长驱直入就灭掉了不复曾经强大的徐国了。
对于春秋历史所知有限的楼令,他可不知道吴国灭掉徐国的时间大大提前。
历史上的吴国开始北上,灭掉一个个国家之后,果断地铲除任何有可能影响统治的群体,极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有效的兼并。
楼令等人在闲逛的功夫,联军已经几近完全收服徐国旧地,只差选一个血统足够高的徐国公族来就任徐国之君了。
为什么要从徐国的一众公族中去选?因为旧有国君以及他的儿子已经被吴国杀光了。
事情正干得热热闹闹,只是楼令并不打算参与进去。
战事能够进行得那么顺利,跟来了多少联军的关系不是太大,主要是当地的吴军在被消灭一批之后,丢下地盘与物资直接跑路,光复徐国旧地的后面行动变成了在进行武装游行。
不出意外的话,联军光复巢国以及邗国也会是相同的情况。
等楼令回去,得知楚军继续东进的消息。
“他们在帮巢国复国?”楼令一下子觉得有意思了。
郤至皱眉说道:“他们在抢着我们要干的事情。”
“其实也好。”楼令认为要往楚国会跟吴国没完的方向去想,说道:“楚国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元气。他们的南方现在叛乱不断,尤其是杨越试图反攻。多一个巢国在日后会有大作用,只是在目前无疑是累赘。”
要知道晋国可不止是让楚国认输和去掉王号,还勒索了一大批财货。
根据协议,楚国需要在未来五年陆陆续续交付战败赔偿。
楚国君臣除非是认为又积累够了力量,要不然绝不敢停止进行赔偿。
那样一来,楚国有多少资源可以提供给巢国呢?
超大概率的事情是楚国极尽剥削巢国,搞得帮忙复国的情分一点不存在,相反会让巢国心生怨恨。这就是为什么楼令认为巢国会成为楚国的累赘。
“我们要进军吴国,楚军也在东进。”中行偃停下来笑了几声,才继续说道:“吴国何德何能啊。”
可不是嘛!
晋国和楚国都当过天下霸主,吴国能够惹来两国在同一年份实施入侵,待遇比肩郑国了。
而郑国好歹曾经称霸过,从各方面来看也比吴国强大,别说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才形成夹心饼干的局面。
吴国位处东南一隅,但凡正常都不至于惹来晋国实施入侵,偏偏他们就是有能耐,惹得晋国带上卫军和宋军一块过来了。
“要不要派人跟楚军划定区域?”士匄问道。
晋国是跟楚国停战了,两国长期对立下来,一旦碰上却是极可能会发生冲突。
楚国现在的认输只是高层想要争取时间,中基层会因为认输而充满憋屈,以楚人的性格极可能主动挑衅晋军。
那么,晋人现在正极度的意气风发,一旦遭到楚军的挑衅,他们一定会异常恼火,连带高层都将认定楚国悖盟了。
郤锜闷声说道:“让楚军止步于‘庸蒲’。”
这个“庸蒲”只是一个地名,当地并没有城池。它位于大河边上,那边的大河之上有两座河中岛,一直是楚军与吴军在战争期间极力争夺的一个地区。
楚军和吴军为什么要在交战期间争夺那一块区域?因为由其中一方去控制,很容易卡住让对方的水军难以通过;另外的一点是,有河中岛很便利于渡河。
郤锜不是为了避免楚军来占晋国的便宜,单纯就是为了避免吴国亡国。
晋国要教训吴国,为的是让吴国君臣知错,并不是要让吴国沉沦到底。
如果以晋军为首的联军与吴军发生大战,楚军却是去攻打吴国的老巢,吴国亡国是大概率的事情。
真的发生那样的事情,那简直就是晋国帮了楚国的大忙了!
关于上述的道理,晋君周与楼令好劝歹劝才将郤锜说通,只是郤锜明确表示要得到吴君寿梦的亲自道歉,不然一定会往死里打。
联军现在驻扎的地方叫“邗”,正是邗国的都城。
也就是联军已经解放了邗国全境,只是跟徐国一样,暂时没有挑好担任君位的人选。
怎么挑人是由郤至去操作,他为此见谁都是一脸的乐呵呵。
联军驻扎在“邗”可不是顺路,事先根据地形的探勘才决定在这个位置进行休整。
在“邗”这边的大河区域,一样存在河中岛,有利于联军展开渡河行动。
如果这一场惩戒战争是由楼令来指挥,说什么都不会停下来进行休整,会在光复邗国之前就派相当部队渡河前往南岸,事先抢下足够的区域设防。
担任指挥的郤锜没有意识到跟吴国交战需要多么小心,用的是堂堂正正的方式。
至于楼令为什么不干涉?他总要让一众同僚了解什么叫时代变了。
简单来说就是,光楼令用嘴巴去说,能够避免了这一次,下一次还是会有人中招。
吴军极有可能会实施半渡而击,甭管成功或者失败,真碰上了总会让楼令的一众同僚吃教训。
基于现实的还有一项,楼令连续好几次充当真正的战役指挥官,精神层面的疲劳度积累得太高,实在是不太想抓事了。
晋国这边前往跟楚军高层沟通的人不是晋君周所派去的使者,人由郤锜进行派遣。
楼令认为楚国都已经认栽了一次大的,大概率会接受郤锜的警告。
晋君周则是再一次对吴国派去使者,要求吴君寿梦亲自前来请罪。
如果吴君寿梦认栽,联军只会去吴国都城外耀武扬威一番,并不会真正实施军事行动。
关于吴君寿梦会不会答应条件?
楼令认为当代的吴国君臣不知道天高地厚,一定不会那么轻易就服软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