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 第679章 兵逼大江(元旦快乐!)

第679章 兵逼大江(元旦快乐!)(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将自己的敌人名声搞臭在现代是一件很普遍的行为。

那是有错没错都操作,想要抹黑总归有得是办法,尤其是大国想要舆论操作更简单。

春秋时代的话,懂得类似操作的人并不多,乃至于可以说很少。

有一句叫“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日有余”的谚语。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想当一名好人很难,要当一个坏人却是分分钟的事情。

捷径通常会违背伦理纲常,偏偏很多人喜欢走捷径。因此坏榜样总是被人学得更多,所导致的现象就变成越后面的人显得越加道德沦丧。

当然了,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所导致好像坏人远比好人多,好像成了一种普遍的认知。

其实,正常过日子的普通人永远是占了绝对的多数。

晋君周采纳了士匄的建议,派出使者向列国诸侯通知吴国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一旦列国君臣得知吴国干了什么事情,他们会远比晋国君臣更加厌恶吴国。

为什么?因为晋国君臣一点不担心吴国有能力入侵晋国,认定发生在巢国、徐国以及邗国的事情,永远不可能在晋国发生。

至于其他国家的君臣?他们可没有晋国君臣的底气,尤其是一众贵族会很害怕哪一天自己也成了被阖族铲除的对象。

话说,为什么古典时代成了敌对,发生战争或兼并,会保持彬彬有礼的姿态?不光是因为权贵沾亲带故,其实就是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以晋军为首的联军当然不是会等消息传开再展开军事行动,他们到了“娄林”休整四天,随后分成几个了部分,分别在徐国贵族的带路下攻击吴军驻扎的地点。

刚刚实施兼并,吴国自然有在徐地安排驻军。

很不符合时代的事情是,吴君寿梦并没有将土地切割,分封给一众有功将士。

那是因为吴国自有国情在,仅有极少数老牌家族拥有封地,多数贵族并未被赏赐封地。

在吴国担任官职,立下功劳之后,能被赏赐一座府邸,算是当代吴君够大方了。

吴国的这种国策使得国君的实力空前强大,避免出现异姓权臣,也导致一众公子根本乱不起来。

只是,那种体制的吴国,国君贤明会让国家稳定以及得到极大发展,一旦国君不堪就会让情况无比糟糕了。

说到徐国,这是一个曾经很强大的国家,一度能够跟周国叫板。

是的,就是周国,也就是强盛时期的周王室。

改称周王室,其实就是意味着作为正朔的政权,实力已经衰弱了。

曾经,徐国正面击败过周国,那也被视为周国衰弱的一个拐点。

强大时期的徐国,他们一度拥有三十多个属国,可谓是极其辉煌了。

“这条河是泗水?”楼令并没有接到战斗任务,有闲暇可以到处游逛。

华元为了跟楼令亲近没有选择带兵,说道:“我们所处的位置在泗水中下游。”

泗水从宋国一直贯通到连接淮水,并且泗水还跟其它很多水系连接,只是包括宋国在内的国家或势力并未将那些水系大肆应用起来。

不是他们不懂水运的便利,完全是好些水系的河床有浅有深,多数河段只能泛舟,而无法行船。

事实上也是那样,好多河系是经过人工改造才能行船,使得大宗货物可以展开水运。

如果楼令没有记错的话,诸夏这边第一位开凿运河的人是夫差?

楼令并没有记错,他所不知道的情况是,夫差不止是第一位动用庞大人力物力开凿运河的君主,还是第一位派遣水师与敌国打海战,并且率军抢滩登陆的第一人。

再加上吴国已经与楚国在大江打了两次大规模的水战,吴国这个国家不止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很多第一次,乃至于全球范围内都是属于首次。

而作为吴国死敌的越国之君勾践,他可是一再干有损一国之君威严的事情,包括战败后以一国之君充当胜利国君王的奴仆,为得胜之君尝屎问病,成了诸夏历史上第一位实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政策的国君,一样开创了很多的史上第一次。人生之荣辱可不是一个“卧薪尝胆”可以道尽。

楼令没有到达徐地之前已经知道当地没有多少座城池,亲自过来见识到了当地与中原不同的风土人情。

怎么说呢?现如今的徐地与多数地方一样,遍处充满了森林。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徐地各村落并不缺农耕用水,再来就是当地存在游牧部落。

南方存在游牧部落?楼令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会相信。

毕竟,对于现代人来讲,游牧部落通常存在于北方的草原,认为南方在很早之前就是鱼米之乡。

“我虽然知道所谓的‘江南’要到杨隋时期得到开发,但是直至南怂才真正成型,变成鱼米之乡则是需要到朱明一朝。真是固有认知忽略了一点,当前无论哪里都是荒地多,楚国可以牧马,凭什么南方的其它地方就不行了呢。”楼令心想。

知道怎么回事吗?蒙元统治期间,南方很多地方农田变成荒地,一度也成了牧场。

所以,华夏大地的放牧真不分南北,种田也不是非得在中原或南方不可,只是人为改变了自然的环境。

徐国这边的人,他们在习俗上已经更为贴近中原,看上去远比吴人更像是诸夏的一员。

楼令见了一些徐国的贵族,又去一些村庄看过,不得不想道:“这算是文化胜利吧?”

武力上打不赢,使用文化去融合,能够说不是一种胜利吗?乃至于可以说比只用武力使之屈服更大的胜利了。

当然,打输了之后,胜利方主动融合,输得一方会很心情复杂就是了。

可以的话,谁都想成为胜利的一方,再享受教化成功的荣耀。

“晋卿,贵国要长久占领郑地与楚地吗?”华元现在只面对楼令这位晋国的卿大夫,不用称呼晋下卿。

这个就跟局长不在现场,多数人会把副局长的那个“副”字忽略掉一样。

楼令奇怪地看了华元一眼。这一眼只有一个意思:我们熟到可以讲这种事情了吗?

楼令与华元在各种场合倒是会经常见面,只是楼氏负责的邦交国并没有宋国,双方的接触基本只有客套,很难涉及到太高的层面。

“还请晋卿告知,元必有厚报。”华元说道。

晋国卿大夫之中,好些人远比楼令跟华元熟悉,华元却是找楼令,肯定是有其意图。

难道是晋国近来的国策基本由楼令制定和执行,消息传到了华元耳朵里了?

要是那样子的话,华元刻意与楼令亲近,基本上就讲得通了。

有比国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更有结交价值的对象吗?恐怕不是那么多。

最有意思的情况是,楼令在卿位排序是排在第三,源于正式地位不是绝高的关系,进行奉承将减少付出。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收买晋国之君或中军将,他们的地位摆在那里,想要低成本达成目的,属于没有多大的可能性;楼令不说地位不上不下,反正真没有国君和中军将、中军佐高,可以成功收买的话,总之付出的代价肯定要打折。

在楼令的观念中,国家的国策不可能随意透露出去,更别说是透露给异国重臣知晓了。

真要是干出那样的事情,与卖国何异?

可是,楼令又知道一点,当前列国的大臣会互相通风报信。

这算怎么一回事?大概就是目前家族利益远比国家利益更被重视的产物吧。

大家都不觉得是在卖国,或者明知道却不当一回事,楼令要不要随波逐流?

“华元很是交友广阔,日后会用到他的地方可能极多,是该建立更特殊的关系。”楼令心想。

善于交际且舍得成本的华元,他一度是栾书和子重的共同好友,利用这一层关系了解晋国和楚国的国策,乃至于可以影响到晋国和楚国的国策制定。

晋国与楚国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便是华元来操作,并且还成功让打红眼的晋国和楚国坐下来谈。

对华元来讲,美中不足的事情是晋国和楚国并未实现真正的和平,要是真的实现和平,怎么都会让华元的历史地位更为上涨一些。

担任晋国中军将的栾书,以及担任楚国令尹的子重,他俩可以因为华元的利益输送干那种事情,难道楼令就不能了?

楼令对于卖国有着本能的排斥。

只不过,谁让楼令生活在春秋时代,又是坐在高位呢?

“会谋求统治郑地,楚地则是随时可能放弃。”楼令说得半真半假。

为长远考虑的话,晋国不应该轻易舍弃已经实施占领的楚地,让楼令来选肯定是不想放弃。

只不过,光楼令不想放弃没有用,要多数的家族一起来形成共识。

毕竟,体制摆在那里,各个家族出动私军才有参与国战的军队,只有楼氏在楚地死扛,楼令肯定就不乐意了。

对于各个卿位家族会怎么选,讲实话就是楼令没办法全部猜得准。

可能的话,楼令会跟各个卿位家族进行沟通,不止要听他们怎么说,还要看到底怎么做。

楼令有把握的是郤氏会说到做到,只是无法确认范氏和荀氏会不会搞出什么幺蛾子。

“范氏主动将郑地的大部分地盘送给了荀氏,他们现阶段分明不愿意涉及到南方。”楼令从范氏的行为有自己的判断:“范氏是在施恩荀氏……,或者说中行氏,他们也想集中力量解决赤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