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家国天下(1 / 2)
第472章家国天下
林平带来了京中的最新消息,水师衙门正式挂牌,牛继宗出任总理水师大臣,水师虽然依旧归兵部管辖,实际地位与兵部尚书平级。自从岳齐出任兵部尚书之后,勋贵再次掌握了又一个重要的部门。
毫无疑问,王子腾在安南的斩获,给了承辉帝莫大的信心。御史弹劾王子腾在两广大肆卖交趾的官,皇帝也没有任何反应。
贾琏在登州折腾爽了,后续如何保持的问题,对林平做了很多的交代。
“本朝立国百年至今,士绅从最初的统治基础,变成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毒瘤。最近一段时间调查发现,登州地方上的士绅宗族,普遍存在私设公堂的现象。士绅和宗族在地方上的权利,仅限于调解地方矛盾,不能超过这个。发现此类情况,官府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公权力,绝对不能放在私人的手里。长此以往,官府威信何存。此事,你可以写一份奏折,详细的说说。”
林平听的直接就醒了,吓的背后冒冷汗,这种事情哪里是可以轻易去碰的这是要与天下的士绅和宗族为敌么
贾琏见他表情变化莫测,知道他在做挣扎。最终林平还是咬咬牙:“那便由林某来上奏!”
没得选,真的没得选,现在都说林平是贾琏穿一条裤子的同伙,林平不敢,那就得贾琏亲自上了。
贾琏满意的点点头,作为团伙的头头,他说话还是有用的,即便是这种大事。
“登州以及周边各县,贾某已经清理过一遍了,短期内士绅比较老实,以后会不会旧病复发不好说,林兄盯紧一点。”
林平有点头疼道:“如果士绅在两税期间不配合,那该如何是好”
贾琏笑了:“好好配合,自然要给点好处,不好好配合的,那就让他破家,我告诉你,他们的屁股没干净的,想找把柄太容易了。你在
在登州又呆了几天后,贾琏才启程出发前往天津继续查账之旅。
登州这边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贾琏到了天津,知府早就带着一干人等迎接,住下后账目全都主动上交,一副不怕查的样子。
贾琏主要查的是三十万元的内帑,看看有没有问题,其他的并不去查。
说起来天津这个地方肥的很,做官的只要别太贪,什么钱都敢拿,基本不会犯啥错,还不耽误他捞钱。
大概是因为距离京城太近,天津这边的船厂倒是没太大的问题,只是表示学习的时间长了点,船也刚上船台。
贾琏倒是一点都不客气,极为严厉的告诫他们:“今后有进度,要及时汇报,事关内帑,不可大意。”
至少在账面上,查不出问题之后,贾琏的态度也缓和了许多。水师这边,孙进忠玩了个小样,把孙绍祖送到了王子腾麾下。级别虽然没提,还是参将,但架不住他这次参战立功了,朝廷虽然没啥奖励,但他个人积累了带兵的经验。
至于私下里有没有搞样,孙进忠表示,大烟是绝对没碰的。
贾琏还特意派人去城里调查,发现以前私下里开的烟馆,如今都关闭了,至少贾琏在天津没看见。
作为自己人,贾琏还是特意交代了一句孙进忠:“别的钱可以挣,唯独贩大烟这种断子绝孙的钱,万万不能碰。如今水师衙门成立,你这统制的级别也跟着水涨船高了,北洋水师的统制,可以争取一下。”
从地位上来讲,牛继宗的水师大臣是从一品,以前文贵武贱,从一品武将的地位,是不如工部、刑部尚书那种正二品的。如今不一样了,勋贵再次抬头了,岳齐出任兵部尚书,职务级别是二品,却丝毫不逊于其他二品尚书。
说到六部,最重要的无非就是吏部、户部、兵部,礼部都要排第四。可见皇帝的用心良苦。
新的勋贵用岳齐,老勋贵用牛继宗,勋贵内部搞了平衡,朝廷内部也搞了平衡。
平衡了,就稳定了。
说句不好听的,个人可以不管不顾的,只要爽就行了,快意恩仇。一旦进了公家,就必须要追求稳定,个人的问题,官府的稳定,大局的稳定。
没有稳定的秩序,手里的权力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即便贾琏再恼火,在登州也没有乱杀一气的原因,就在这里了。既然是公事,就不是个人义气能发挥的地方。
追求个人爽快的意气之争,也就意味着失之公平。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一定是矛盾的,但极致的追求个人,就一定会伤害其他人。
所以,你凭什么
有感于某些乱象,展开喷又怕404,只能含蓄一点了。
天津这边很轻松,贾琏很快就完事了,依旧是不紧不慢的离开,返回京城。
尽管贾琏在天津啥都没做,甚至都没有收拾士绅,却依旧在走的这天,天津到处响起了鞭炮声。
不年不节的放鞭炮,意思很明显了。
贾琏就算听了一路,也假装没听到,因为不损他一根毫毛。
回京交差的时候,承辉帝让人抬了一箩筐的弹劾奏折给他:“要不要看一下,全是弹劾你的。”
贾琏没看,但还是很好奇的问:“都有哪些罪名”
承辉帝满足了他的好奇心:“没啥大罪名,衣冠不整,带着丫鬟公差,惊扰沿途百姓等等。”
贾琏很失望道;“微臣还以为,有人会弹劾微臣虐待残害士绅。”
承辉帝也笑了:“御史们又不傻,再说了,林总宪盯着呢。”
贾琏露出一丝遗憾的表情:“微臣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些了。大势如此,如之奈何。”
承辉帝点点头:“能做到这步就不错了,天下的官员,如果都能像你,朕心安矣。不过,卿也不必遗憾,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贾琏笑道:“横渠先生说,为万世开太平。格局是有了,也仅仅如此。”
说起这个,承辉帝有点不太自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皇帝在治国时,依旧用的法家那套。儒家,不过是一层皮。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没用就不会一直延续下来了。只不过这个副作用比较大。但怎么说呢,就目前而言,这是最佳的办法。
站在贾琏的角度看问题,那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匹配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