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忆儿时祖父摇扇,月光下故事继续(一)(2 / 2)
据传,魏忠贤是本县境内魏家营村人,而杨久成则是离魏营村十里地之遥的门家庄人。两人本是老乡,又曾是一朝侍君,同殿称臣。在朝里魏忠贤得识熹宗乳媪客氏,两下有私,魏忠贤又善献媚,深得皇上熹宗之宠,遂得意升天,飞黄腾达,人称\"九千岁\"。他本应对杨久成有所看相儿,对老乡有所照顾,他不但不如此,在杨久成做了镇殿将军之后,反而妄加罪名,奏明圣上,杀害了他。这段传说故事还得从杨久成的身世说起。
早在元代,燕王扫北之时,带领大军横扫境内,杀得鸡犬不留,后从山西、山东、江苏等地拨民,门庄杨姓家族即是那时从外地迁来至此。原来是哥四个,而杨久成即是迁来至此的杨家老二所生,杨家素以武功着称,祖辈流传,直到清朝年间,门庄杨家还出过武举,据说李鸿章还曾前往拜访过。门庄杨姓是否就是杨家将的后代,已无从查考,但杨家素会武功,这已是几代的事情了。
到了杨久成,由于他长得个大魁伟,顿餐斗米,力大无穷,两手拎起重百八十斤的石锁使起来呼呼生风,如玩两只小花篮。
由于家境贫寒,空有一身好武功和蛮力气无处使用,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所以,杨久成从青年时就以卖面为生。由于他力气大,他卖面与众不同,别人卖面挑两只面箱,而他却用一根小凛挑起两口大缸卖面,别人卖面是在家跟前,而他卖面却是专挑远道儿走。正因他卖面有他的独到之处,他的生意特别好,老百姓都爱买他的面,实际爱的是他的一身好功夫和好力气。
这一天,杨久成挑着两缸面到京城附近去卖,在道上他就听说京城里正在设擂台比武,挑选武举,他也是为了凑凑热闹就挑着两缸面,三串两绕就来到京城里观看打擂比武。此时,擂台已设多日,应擂的一些人都被擂主给打下来,至今还没有一个能胜过他的。杨久成此时挑着两缸面愣愣地站在人群后观看台上的比武,见打擂的又被擂主打下来,不由自主地长叹一声。他这一叹气不要紧,惊动了台下围观的人们,人群一阵骚动,大家回头一看,呵!好大的个儿,劲也蛮不小,你看他直挺挺地立在那里挑着两大缸面,气不长出,面不改色,功夫一定不浅,何不让他上台打擂?大伙儿七嘴八舌一挥掇,就把他激上了台。
杨久成赤手空拳来到擂台上,他原本是来看热闹,并不想打擂,此时站在擂台之上,两眼只是直勾勾地盯着台下,唯恐有人拿走了他的面。
此时,擂主见大伙儿拥上了一个大个儿,先是一惊,后见他傻愣愣的,一下也就放了心,心想:\"从那儿来这么个傻小子!\"也就没把他放在眼里,心里一琢磨:\"来个先下手为强,先把他撂倒了再说\"。腿上一绞劲儿,两胳膊一用力,就冲杨久成扑过来,同时伸出两只鸳鸯腿向他踢过来,只听\"啦扑\"两下,杨久成身上着实挨了两下,但见杨久成还是直挺挺站在那里,纹丝不动,这擂主又是\"啪啪\"两拳打来,杨久成也不躲避,照旧一动不动。
台下观众这下可着急了,纷纷嚷起来:\"你咋不还手啊!你咋不打呀?打!打呀!\"杨久成此时在台上心眼也就活动开了,他见擂主把他看成傻子,没把他放在眼里,心里一动气也是急中生智,来了个将计就计,以傻卖傻,只见他冲着台下直喊:\"这还兴打是咋的?\"
\"兴打!你咋不打呀?\"台下观众冲他直嚷。擂主一见他真这样傻,就更忘乎所以,想取笑他一番,所以出手也就没那么狠了。杨久成见自己的计谋得逞,就暗自运起内力,避过那擂主的势头,只三拳两式就把擂主一下惯下台去。台下观众群情激奋,一片呐喊声,争相跑上,把杨久成围起来。这下,杨久成出场被监考官选中,中了武举。
杨久成中了武举后被派往秦皇岛、山海关一带镇守边关。由于他镇守边关勇猛无比,屡建战功,捷报接二连三报向京城,圣上龙颜大悦,降旨钦封为\"镇殿将军\",调回京城,殿前伴驾侍君。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