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红楼梦日记 > 161

161(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有隐有现啊,”贾宝玉重新坐下,拿起书,指着其中一段文字,“有些情节和人物的心思,作者不会直接明说,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暗示出来,这就是隐。而有的则是直接展现给读者,这就是现。比如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有时候她会通过诗词、眼神等隐晦地表达出来,这就是隐;而有时候她又会大胆地和张生互通心意,这就是现。这样有隐有现,就像捉迷藏一样,让读者自己去琢磨,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趣味无穷。”

雪雁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追问道:“二爷,那正闰又是什么呀?”

“正闰就好比主角和配角。”贾宝玉耐心地解释道,“在《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是主角,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主线,这就是正。而红娘、老夫人等人物则是配角,他们的出现是为了推动主线的发展,丰富故事的内容,这就是闰。虽然配角的戏份可能没有主角多,但他们同样重要,就像一部戏里,主角和配角缺一不可,相互配合才能演得精彩。”

雪雁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是这样,这些说法可真新奇,那草蛇灰线又是什么意思呢?听起来怪有意思的。”

“草蛇灰线啊,”贾宝玉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是作者在故事里埋下一些伏笔,就像一条蛇在草丛中爬行,留下隐隐约约的痕迹;又像用灰洒成一条线,若有若无。这些伏笔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在后面的情节中会起到关键作用。比如《西厢记》里,张生初见崔莺莺时,崔莺莺遗落了一只手帕,这看似是个小细节,实际上为后面两人的感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后来张生通过这手帕向崔莺莺表达心意,手帕就成了他们爱情的信物。这就是草蛇灰线的妙处,让故事前后呼应,更加严谨。”

雪雁听得目瞪口呆,惊叹道:“二爷,您懂得可真多,那空谷传声呢?”

“空谷传声,就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贾宝玉兴致勃勃地继续说道,“就像在山谷里大喊一声,会有回声传来。在故事里,前面提到的一些事情,后面会有相应的回应。比如《西厢记》里,张生许下要为崔莺莺解除孙飞虎的围困的诺言,这是前面的伏笔。后来他果然通过好友白马将军杜确解了普救寺之围,这就是后面的回应,就像回声一样,让故事更加完整。”

雪雁忍不住拍手叫好,又问道:“那一击两鸣呢?”

“一击两鸣,就是一句话或者一个情节,能同时表达两层意思。”贾宝玉拿起桌上的扇子,轻轻一挥,“比如《西厢记》里,红娘说‘你既是个正人君子,怎生做出这等勾当来?’表面上是在指责张生对崔莺莺的爱慕之情有失君子风范,实际上也是在调侃他们两人的感情,这就是一击两鸣,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回味无穷。”

雪雁听得如痴如醉,又问道:“二爷,那两山对峙和烘云托月又是什么呢?”

“两山对峙,就像两座山峰相对而立,相互映衬。”贾宝玉站起身来,指着远处的假山,“在故事里,就是通过设置两个相对的人物或情节,来突出主题。比如《西厢记》里,老夫人的封建守旧和张生、崔莺莺的追求自由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两座对峙的山峰,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年轻人追求自由爱情的可贵。”

“至于烘云托月,”贾宝玉重新坐下,端起茶杯,“就是通过描写周围的事物来衬托主要人物或情节。比如在描写崔莺莺的美貌时,作者没有直接说她有多美,而是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像张生的惊艳、红娘的夸赞等,来烘托出崔莺莺的绝世容颜。这就像画云彩是为了衬托月亮的皎洁,让主要的东西更加突出。”

雪雁听得满心佩服,说道:“二爷,您这么一讲,我才发现这小说里原来有这么多学问,以前真是小看它们了。”

贾宝玉笑着说:“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呢,这些小说里的精妙之处,就像咱们大观园里的美景,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无限风光。以后你若是有时间,也不妨读一读,定会受益匪浅。”

雪雁点了点头,说道:“多谢二爷教诲,奴婢以后有机会,一定好好读一读这些书。”

此时,远处传来紫鹃的声音:“雪雁,你怎么还在这里,林姑娘找你呢。”

雪雁连忙站起身来,对贾宝玉福了福身,说道:“二爷,林姑娘找我了,奴婢先告退了。”

贾宝玉摆了摆手,说:“去吧,记得我说的话。”

看着雪雁匆匆离去的背影,贾宝玉重新拿起《西厢记》,沉浸在了那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世界里。微风轻轻拂过,花瓣落在他的肩头,仿佛也在倾听着他对小说的独特见解,感受着文学的魅力在这春日的大观园中缓缓流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