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 / 2)
红楼梦日记106
昆腔于明代万历末年传入北京,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被称为“官腔”.其发展历程如下:
-明代万历之前:昆曲的前身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人顾坚初创的昆山腔,后经魏良辅改革,形成“水磨腔”,又经梁辰鱼编写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影响,文人学士纷纷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
-明代万历至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时期,剧作家新作品不断,表演艺术成熟,行当分工细致,演出形式由全本传奇变为折子戏.
-清乾隆末年:昆曲在北方的优势地位逐渐让位给花部乱弹,但仍保持一定影响力.
-近现代:20世纪50年代,新编曲目《十五贯》使昆剧重新复苏。2001年5月18日,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其文化和美学价值受到全社会关注,各地昆曲剧社不断涌现,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欣赏和学习.
弋阳腔则是在明末清初传入北京,之后吸收北京语音特点及土调形成京腔.其发展情况如下:
-明末清初:弋阳腔传入北京后,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结合,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京腔,受到一般市民欢迎,逐渐兴起.
-清初:京腔以通俗性和群众性特点,打破了昆腔独霸京师舞台的局面,但随后清政府介入,使京腔在艺术风格上日趋典雅,在清廷内成为与昆腔平分秋色的御用声腔,宫廷大戏昆弋并奏.
-清代中后期:随着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和发展,京腔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仍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并与其他剧种相互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