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外公故事(1 / 2)
诊疗室里的灯光惨白而寂静,张医生忙完一天的工作,微微倾身,在电脑微信看程宇在线,和程宇打招呼并问道:“程宇,你母亲……她现在还好吗?”程宇的身子猛地一僵,原本就疲惫不堪的面容瞬间笼上了一层浓重的哀伤。他缓缓低下头,沉默良久,才艰难地开口,声音沙哑得如同被砂纸打磨过:“就在前两个月,她老人家走了。”
程宇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将内心翻涌的情绪强行压下,可颤抖的语调还是泄露了他的悲痛:“我外公陈大发,早在2003年就过世了,到现在已经整整20年。母亲这20年一直跟着我和妹妹在广州生活。去年,我妹因妹夫工作入不够出,只能出去上班赚钱,工作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实在抽不出一点空来照顾母亲。她们二个妹妹商量着把母亲送回老家,可真到了要分别的时候,程宇心里就像被千万根针扎着,谁都舍不得。我一咬牙,决定把母亲接到自己家。母亲知道后,特别高兴,过来后非要自己整理收拾行李,是不想麻烦儿子。就在她提行李的时候,意外毫无征兆地发生了。她刚弯下腰,双手握住行李的瞬间,她那骨质疏松腰骨只听‘咔嚓’一声,那声音仿佛一把利刃,母亲的腰,就那么硬生生地断了几根。”
程宇的眼眶瞬间红了,泪水在里面打转,他的双手不自觉地紧握成拳,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我们心急如焚,赶忙把母亲送往医院。医生的诊断就像一场噩梦,情况特别不乐观,后续的治疗也棘手得让人绝望。实在没办法,我们只能带着母亲回到老家,想用中药慢慢调养。那半年,母亲所遭受的痛苦,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的每一声呻吟,都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心上。可母亲特别坚强,哪怕疼得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冒,她也从没喊过一声疼。我一直以为,只要我们悉心照料,母亲总会好起来的。可谁能想到,命运竟是如此残酷。那天,母亲突然被一口浓痰堵住,她拼命地挣扎,想要把痰吐出来,可还是……就那么噎住了,无论我们怎么呼喊,怎么抢救,她都再也没能醒过来。”程宇的声音彻底哽咽,泪水夺眶而出,肆意地流淌在脸颊上。
张医生重重地叹了口气,眼中满是同情与不忍,他轻轻拍了拍程宇的肩膀,试图给予他一丝安慰。程宇缓缓起身,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母亲的葬礼上。
那几日,家里被一片素白笼罩,灵堂内烛火摇曳,母亲的遗像被鲜花簇拥着,熟悉的面容却再也无法回应他的呼唤。程宇红肿着双眼,麻木地招呼着前来吊唁的亲友。主持葬礼的是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着传统服饰,神情庄重肃穆。在仪式进行到某个环节时,老人突然提及往昔之事:“程宇啊,你可知道,你外公当年在陇南县城,那可是了不起的人物……”
程宇只听母亲说过,外公是做生意的有钱人,外婆在二哥2岁时就过世了,而自己3岁前因为母亲要到公社出工挣工分,无人照料,是由外公悉心带大的。母亲还曾含泪回忆,外公临终前意识不清,却还在床上声声呼唤着:“宇宇,不要跑,不要跑到外面去……”只是这些过往,在年幼的程宇记忆中并未留下清晰的印记。此刻,听老人提及,他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
在陇南县城曾经最为繁华热闹的正街,程宇的外公陈大发,无疑是站在财富巅峰的传奇巨擘。他名下的九个商铺沿着街道鳞次栉比,宛如一条璀璨的商业明珠链。商铺的门面皆是用上好的朱红色木材打造,精美的雕花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岁月的光泽。高高的门槛,厚实的门板,无不彰显着不凡的气派。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街道上,伙计们便哼着欢快的小曲,齐心协力取下沉重的门板。刹那间,各类琳琅满目的货物便在晨光的拥抱中一一陈列开来。从色彩斑斓、质地精美的绸缎布匹,到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柴米油盐,从精致的手工艺品到实用的农具工具,应有尽有。往来的顾客如潮水般涌来,讨价还价声、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热闹非凡的市井交响乐,从早到晚,不曾停歇。
而那三个规模宏大的织布厂,稳稳地矗立在县城东郊。高高的烟囱犹如巨人的手臂,直插云霄,袅袅青烟从顶端升腾而起,仿佛是向天空诉说着工厂的繁忙与兴旺。厂房内,数十台织布机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宛如等待出征的士兵。女工们身着朴素的工作服,手脚麻利地在织布机间穿梭忙碌,她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中的动作娴熟而精准。织布机发出的“咔嗒”声,有节奏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激昂奋进的劳作之歌。产出的布料,质地细腻柔软,花色精美绝伦,每一匹布都倾注了工人们的心血与汗水。这些布料不仅在本地市场上供不应求,还通过四通八达的商路,远销周边郡县,为陈大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也让他的名声在商业圈里如雷贯耳。
陈大发身材高大魁梧,宽阔的肩膀仿佛能扛起整个世界。他平日里总是身着一袭黑色的绸缎长袍,上面绣着精致的金色丝线图案,在阳光下闪耀着尊贵的光芒,显得庄重而又华贵。头戴一顶黑色的瓜皮帽,帽檐下,一双深邃的眼睛闪烁着睿智与和善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手中那把折扇,是他的标志,扇面上绘着精美的山水墨画,每当他轻轻挥动折扇,一股儒雅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让人如沐春风。
陈大发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心怀大爱的慈善家。他乐善好施,心怀悲悯,每逢灾年,当百姓们陷入饥饿的困境,他的心便如被无数钢针深深刺痛。他会毫不犹豫地在自家商铺门口支起几口硕大无比的铁锅,锅中,浓稠的米粥在熊熊烈火的烹煮下欢快地翻滚着,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他亲自指挥着伙计们,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米粥分发给那些饥肠辘辘、面黄肌瘦的百姓。他的善举,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也赢得了县城百姓的一致赞誉和敬重。人们只要一提起陈大发,无不竖起大拇指,眼中满是感激与钦佩。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人们传颂着他的善举,他的名字成为了善良与正义的象征。
陈大发的妻子,也就是程宇的外婆,是一位温柔娴静、秀外慧中的女子。她生得眉清目秀,宛如春日里盛开的花朵,总是穿着一身素色的旗袍,举止优雅大方,一言一行都透露着温婉的气质。她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从厨房的烟火到庭院的花草,从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到家中的大小事务,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她把陈大发照顾得无微不至,是陈大发事业上的坚强后盾。在陈大发忙碌于生意之时,她便默默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她用自己的温柔与智慧,教导陈富贵和陈凤要善良、正直、勤奋。在她的言传身教下,陈富贵和陈凤从小就知书达理,善良懂事,成为了邻里间人人称赞的好孩子。
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露出了狰狞的獠牙。在陈凤的二哥年仅2岁的时候,外婆突然染上了重病。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尽管陈大发四处寻医问药,不惜花费重金,遍访各地名医,甚至亲自上山采药,可依旧没能留住外婆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