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乡村生活3(2 / 2)
有这么多事要忙,于嗣昌也没功夫去京城游玩。
听到如此好事,曹彦连忙出言表态,既然来了,就得算他一个,大家一起用力,才能将事业做大做强。......
......
曹彦在村中住了两日,与众人一起,将商铺之事梳理清楚,然后便启程返家,准备安顿好家中事务,便全力投入到种子推广上来。
于嗣昌则外出前往天津卫,找左拱之问计,顺便将官面上的路子理论明白。
张作海的任务最简单,主要是带领村人做好田间维护,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婉娘的天地,就在父亲给她腾出来的这处小院,将其打理的井井有条,给夫君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便是她心中最重要的工作。
每日一早,肖禹年总要到小院坐坐,然后邀请夫妻二人去正堂用餐,最后再一起下地干活,查看庄稼走势。
下午的时候,婉娘便会备好酒菜,等父亲、夫君返回,便能小酌一番,说些家长里短,田中之事。
每到这个时候,婉娘便搬着凳子,坐在灶台边上伺候,有时也会与炕上二人闲聊几句,待要笑出声时,连忙伸手掩口,故作矜持之态。
等父亲离开时,夫君总会小憩一番,婉娘则坐在炕上,面对桌上那一页页文字,开始默默背诵起来。
学习认字,是夫君交给她的第一项任务。
至于写字嘛,找根树枝在院子里划划,显然更加合算,她可舍不得随意浪费笔墨、纸张。
傍晚的时候,张作海喜欢在村里转悠,若是遇到扎堆的情况,就和众人一起,找块砖石垫着坐下,闹哄哄地吹吹牛皮,倒也逍遥自在。
乡村生活就是这样,平淡、有序、忙碌、辛苦交织在一起,不知日月,不问世事。
......
时间进入八月,卢冠祥再次前来,后面跟着赵锦辉、梁金凤、沈颂吉、梁烈等一大群人。
在此之前,肖禹年让弟弟一家搬回大宅,将一处两进的宅院腾了出来,供众人居住。
张作海夫妻住后院,曹彦、于嗣昌等人住前院,还得给即将到来的赵锦辉等人留下空房,依然有些紧张。
曹彦指挥众人安顿下来,于嗣昌、张作海则陪同卢冠祥、沈颂吉在后院安坐,叙谈两边事务。
河下小麦的种植效果相当不错,不仅颗粒饱满,质量上乘,而且产量极为喜人,几乎快摸到四百斤了,即便是燕朝最好的良田,也很难达到如此效果。
卢冠祥兴奋地告诉众人,哪怕日后产量不再提升,光是这质量,就能引来远近之人争相采购。
据赵锦辉预测,这批种子,在只施粪肥,并精心养护的情况下,也就是四百来斤的水平,若想继续提升,几乎没有可能。
按照正常水平种植,产量应该能稳定在三百斤上下。
这些数字放到现代社会,完全不值一提,但在古代燕朝,那可是惊世骇俗的壮举。
在卢冠祥眼里,比起几十斤到二百来斤的燕朝小麦,此时引进的优质良种,绝对是造福万民的旷世奇珍。
啥是宝物,这些种子才是真正的宝物,至于那些传说中精巧绝伦的华兴礼品,岂能和百姓生计相提并论?
只有那些衣食无忧的贵族,才会在意华丽、奇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