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多方请教寻解法。(1 / 2)
上回说到,苏逸在城市建设及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等一系列事件后,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改革之路阻碍重重。如今,他又面临着新的难题,帝都突如其来的瘟疫在他的努力下虽得到控制,可帝国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改革触动下愈发凸显,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苏逸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开这些错综复杂的困局,必须多方请教,汇聚智慧,方能找到破局之法。
苏逸首先想到了自己在学府中培养的那群年轻才俊。他们虽年轻,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度高,且深受苏逸改革理念的熏陶。苏逸将他们召集到一间宽敞明亮的书房,房内摆满了各种古籍和地图。学子们恭敬地站成几排,眼神中透着对苏逸的敬仰与期待。
苏逸神色凝重地说道:“如今帝国局势如乱麻,改革受阻,各方矛盾激化。我想听听你们的见解,不拘泥于常规,畅所欲言。”
一位名叫子轩的学子率先开口,他性格沉稳,平日里就对帝国政治格局有着深入研究。“苏先生,依我之见,当前矛盾根源在于旧有利益集团不愿放弃特权,他们与改革的冲突不可调和。但我们不能强行对抗,需从长计议。可分化他们,拉拢其中相对开明者,孤立顽固势力。”
苏逸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子轩受到鼓励,更加自信地说道:“比如,一些家族虽依赖旧制获利,但也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商业机遇。我们可以在商业政策上给予他们一定甜头,让他们认识到改革并非全然有害,而是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如此,他们或许会转变态度,支持我们的改革。”
这时,性格活泼的婉儿也忍不住发言:“苏先生,我觉得文化方面也可着力。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传播改革的理念和好处,让百姓们理解并支持改革。百姓的力量是巨大的,若能获得他们的广泛支持,那些反对势力便难以兴风作浪。”
苏逸听着学子们的发言,心中暗自欣慰。这些年轻人的想法虽略显稚嫩,但充满了朝气与创新。然而,他也明白,这些建议实施起来并非易事,还需要更为周全的谋划。
与学子们交流过后,苏逸并未满足。他深知,帝国的老臣们虽大多守旧,但他们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或许能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苏逸挑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亲自拜访了几位在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其中一位是曾经的丞相,如今已告老还乡,名为李崇山。苏逸来到李崇山的府邸,府邸虽不奢华,但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
李崇山听闻苏逸来访,亲自出门迎接。两人在书房落座,李崇山看着苏逸,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苏公子,你如今可是帝国的风云人物,改革之举可谓惊天动地啊。”
苏逸谦逊地说道:“李老过奖了,苏逸不过是想为帝国和百姓做些实事。此次前来,是想向李老请教,面对当前改革的重重阻力,该如何应对。”
李崇山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苏公子,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你虽有满腔热血和新奇的想法,但官场之道,讲究的是平衡。你一味地强硬推进,难免会引起众怒。”
苏逸虚心问道:“还请李老明示,如何才能做到平衡?”
李崇山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说道:“比如在推行新政策时,给旧势力留一些缓冲的余地,让他们有时间适应。同时,在人事安排上,也不要急于将他们全部替换,而是逐步渗透自己的力量。如此,既能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又能稳步推进改革。”
苏逸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改革虽有成效,但在策略上确实过于激进。与李崇山深入交谈后,苏逸又陆续拜访了几位老臣,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然而,苏逸明白,这些还远远不够。他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系统。苏逸进入专属的签到空间,希望能在这个知识宝库中找到灵感。
签到空间内光芒闪烁,知识的碎片如星辰般悬浮。苏逸集中精神,开始搜索与解决政治矛盾、推动社会变革相关的知识。突然,一道光芒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一本关于古代王朝改革成功案例的书籍。
苏逸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籍,书中详细记载了一个王朝在面临类似困境时,如何通过巧妙的策略化解各方矛盾,实现成功转型。其中提到的“以退为进”“利益共享”等理念,让苏逸深受启发。
从签到空间出来后,苏逸陷入了沉思。他将从学子、老臣以及系统中获得的知识和建议进行整合,试图制定出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
就在这时,灵儿走了进来。她看到苏逸眉头紧锁,关切地问道:“苏大哥,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苏逸将自己的困惑和思考告诉了灵儿。灵儿歪着头,想了想说道:“苏大哥,我觉得你可以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先对旧势力进行分化,用利益引导他们;同时通过文化活动争取百姓支持;在具体实施改革时,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让各方都能接受。”
苏逸听了灵儿的话,眼前一亮。他激动地握住灵儿的手,说道:“灵儿,你说得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苏逸终于制定出了一套详细的改革推进方案。他决定先从商业改革入手,因为商业的发展能直接带来利益,更容易让各方看到好处。
苏逸召集了帝国各地的富商和商会代表,在帝都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商业峰会。峰会上,苏逸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商业改革计划,包括降低商税、简化商业手续、开辟新的商路等。
商人们听后,有的面露喜色,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但也有一些人持怀疑态度,担心这只是一场空欢喜。这时,苏逸承诺,将选取几个城市作为试点,率先推行这些政策。若效果良好,再全面推广。
为了打消商人们的顾虑,苏逸还邀请了几位在改革城市中获得成功的商人现身说法。这些商人讲述了自己在苏逸改革政策下,如何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富甲一方的经历。他们的故事让在场的商人们心动不已。
然而,苏逸的商业改革计划还是引起了一些传统势力的不满。他们认为,商业的过度发展会冲击农业的根基,动摇帝国的根本。这些人在暗中策划,企图破坏商业峰会的成果。
就在商业峰会结束后不久,一些试点城市传出了谣言,说苏逸的商业改革是一场骗局,商人们最终会血本无归。这些谣言在商人中间迅速传播,一些原本支持改革的商人也开始动摇。
苏逸得知此事后,立刻意识到这是反对势力的阴谋。他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以正视听。苏逸亲自前往传出谣言的城市,当众揭露了谣言背后的策划者。原来,这些人是一些与农业利益集团勾结的地方官员,他们企图通过破坏商业改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苏逸毫不留情地将这些官员撤职查办,并向商人们展示了详细的改革规划和预期收益。他还承诺,会建立完善的商业保障机制,确保商人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在苏逸的努力下,商人们的信心逐渐恢复。
商业改革的初步成功让苏逸看到了希望,但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更为棘手的土地改革问题。
土地,一直是帝国的敏感话题。旧有的土地制度使得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地主手中,农民们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苏逸深知,土地改革势在必行,但必须谨慎行事。
苏逸再次召集各方人士,包括农民代表、地主代表、学者等,共同商讨土地改革方案。会议上,各方意见不一,争论激烈。
农民代表们强烈要求重新分配土地,让他们有足够的土地耕种,维持生计。而地主代表们则坚决反对,认为土地是他们的祖产,不能轻易剥夺。学者们则从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折中的方案,但都难以让双方满意。
苏逸静静地听着各方的发言,心中在权衡着利弊。他知道,既要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又不能过度损害地主的利益,否则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这时,苏逸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提出了“土地赎买”政策,即政府出面,按照一定的价格,从地主手中赎买部分土地,然后再以合理的价格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地主能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农民也能得到土地。
为了筹集土地赎买的资金,苏逸计划发行一种特殊的债券,向富商和有实力的商人募集资金。同时,他还承诺,会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给予支持,提高土地的产出,让农民有能力偿还土地购买费用。
这个方案一经提出,引起了轩然大波。地主们对土地被赎买心有不甘,但看到能获得经济补偿,也没有强烈反对。农民们则对获得土地充满了期待,但又担心自己无法承担购买土地的费用。
苏逸耐心地向各方解释着方案的好处。他告诉地主们,随着农业技术的提升,土地的价值会不断提高,他们获得的补偿资金可以用于其他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农民,他承诺会提供低息贷款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然而,就在苏逸努力推动土地改革方案实施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危机出现了。
一伙前朝余孽得知了苏逸的土地改革计划,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颠覆帝国的好机会。于是,他们勾结了一些地痞流氓和黑道人物,在各地制造混乱,煽动农民反对土地改革,声称这是苏逸与地主勾结,进一步剥削农民的手段。
这些谣言和混乱让土地改革陷入了停滞,农民们人心惶惶,对苏逸的信任也开始动摇。苏逸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决定亲自调查这伙前朝余孽的行踪,将他们一网打尽。
苏逸利用自己的情报网络,很快掌握了前朝余孽的藏身之处。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带领着江湖联盟的精英和一队训练有素的士兵,悄悄包围了前朝余孽的据点。
据点内,前朝余孽们正在商议着下一步的破坏计划。他们万万没想到,苏逸会如此迅速地找到他们。苏逸一声令下,众人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据点。
一场激烈的战斗爆发了。苏逸手持长剑,身先士卒,剑法凌厉,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江湖联盟的精英们也各展神通,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士兵们则训练有素,紧密配合,将敌人逐渐逼入绝境。
经过一番激战,前朝余孽们被全部歼灭。苏逸从他们的据点中搜出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了他们的阴谋。他将这些证据公之于众,让农民们看清了真相。
土地改革计划得以继续推进。在苏逸的努力下,第一批土地顺利赎买并分配给了农民。农民们看着自己手中的土地,眼中满是喜悦和感激。他们开始积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苏逸提供的技术指导下,土地的产出逐渐提高。
随着商业改革和土地改革的逐步推进,帝国的经济开始复苏,社会矛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苏逸知道,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军事力量的整合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