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24章 老刘:不差钱儿,他要多少我给多少!

第124章 老刘:不差钱儿,他要多少我给多少!(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124章老刘:不差钱儿,他要多少我给多少!

“明公是希望布留下高顺在徐州,训练新兵么”

吕布张口问。

刘备颔首,答:

“备无甚才德,却占据大州,手中乏人管理。”

“久闻高将军统兵有方,治军有道。”

“若能得高将军训练徐州新锐,诚乃天邀之幸。”

吕布微一沉吟,他知道高顺此人有能力,而且对他很忠心。

但吕布并不喜欢高顺,反而常常疏远他。

史书叫,“布知其忠,然不能用”。

这话听起来就很矛盾。

吕布这什么脑回路,明明知道高顺能力强还忠心。

却不肯用他

其实这很好理解,

高顺品德高尚,就像是一面镜子,与吕布形成了鲜明对比。

高顺经常劝谏吕布,说那些国破家亡的人,不是说麾下没有忠臣智者。

只是他们不能用人。

吕将军您做事轻率,懒得思考。

动不动就说自己犯错了,那您犯的错也太多了。

这满是说教的语气,爹味儿太浓了。

众所周知,吕布最不喜欢的就是爹味儿太浓的人。

他的心胸是何等的宽广,听了这话能高兴吗

你了不起,你清高!

是我吕布耽误了你行不行

这就好比有一位经常批评你的老师,虽然人家说的句句在理,但你是想躲着他还是亲近他呢

高顺其实也是一个不懂职场的耿直人,跟关羽很像。

但又没关羽那么高的魅力,到哪都有老板哄着惯着。

作为对比,张辽在职场上就圆滑的多,吕布也是比较喜欢张辽的,愿意跟他亲近。

至于高顺,吕布直接夺走了他的部队,交给了魏续带领。

等打仗的时候,再把它还给高顺。

仗打完了再交回来。

高顺对此始终毫无怨言。

史书叫,“顺亦终无恨意。”

而讽刺的是,吕布喜欢的张辽、魏续都投降了曹操。

魏续是直接绑了陈宫、高顺,举城投降。

张辽当时是鲁相,也是看吕布大势已去,直接带领部队主动投降的。

反倒是高顺宁死不降。

吕布对不起高顺,而高顺绝对对得起吕布。

“是否是只要借用高顺一人”

吕布试探着问。

虽然他不喜欢高顺,但高顺手上可是有着七百陷阵营。

若是刘备还想把陷阵营给拿了去,那他送的那点钱粮是根本不值一提的。

“备只想借高将军一人,别无他意。”

刘备打消了吕布心中的疑虑,没有想抢夺陷阵营的意思。

反正有了高顺在,何愁训练不出陷阵营来

“好。”

吕布再无所顾虑,转头面向一旁的高顺说道,“高将军,你便留在徐州,替使君训练新兵罢!”

“喏。”

高顺拱手领命,未想其他。

刘备见此大喜,即命麋竺将承诺好的钱粮,如数交割给吕布。

又带高顺前往校场,检阅新兵。

沿途所见,令高顺也不由一叹:

“我闻刘使君在徐州广聚粮草,调练兵马,远近之士多归之。”

“今日得见,可见所言不虚。”

刘备点头笑道:

“备本愚陋,起于草野,后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遂聚志同道合之义士,共商起兵,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

“若能得社稷安定,海宴清平,备平生之愿足矣。”

好志向……

高顺暗自感慨,刘备有雄才,无怪能在徐州收众人之心。

“高将军可能将这支兵马演练一阵”

刘备指着这队新兵,向高顺示意。

“乐意之至。”

高顺领命,即至校场训练新兵。

三令五申过后,军士已能进行基本的调度布阵。

又过半个时辰,新兵已经能够听从高顺调度,列阵攻守。

列阵整齐,张弛有度,威风凛凛。

刘备及关羽、赵云在内,无不惊讶连连。

他们平生尚未见过如此阵势。

“这便是陷阵营的威力么”

刘备主动发问,感慨不愧是军师力荐的人。

一群新兵蛋子,才半个时辰,愣是能够被高顺调教的虎虎生风。

像是征战了多年的老兵似的。

徐州乃是四战之地,三面环敌。

除了北面琅琊有些山岭可以阻挡敌军之外,剩下地方皆是一马平川。

所以只能靠战士的血肉之躯,筑成一道道高墙,用来防范敌人的进攻。

“陷阵营健儿善于攻坚,我等自立徐州以来,多为防守战,鲜少攻城略地。”

李翊在一旁为刘备耐心解释,“有此陷阵先登之士,日后攻城略地,将大有裨益。”

史书记载高顺的陷阵营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说起来,历史上老刘就被高顺击败过。

当时在小沛,吕布派高顺来攻打,老刘没挡住。

然后曹操又派夏侯惇过来帮老刘一把,结果又没打赢。

可见高顺不止会练兵,指挥作战也是相当不错的。

刘备不觉喜上眉梢,拉着李翊的手,感慨道:

“军师费了良多心思,为我徐州谋划,备实在感激不尽!”

少时,

高顺走了过来,向刘备拱手一礼。

“使君,这支新锐可以训练。”

刘备微微一怔,“原来高将军适才是为试炼人手。”

高顺点了点头,非常实诚地答道:

“兵者,生死之地,非勇者不能任尔。”

“若欲训练陷阵健儿,须选勇猛者,出列受命。”

“然使君这批健儿,皆壮士勇猛,可充先锋。”

高顺说这话时,虽然平静,但内心实则波涛汹涌。

暗叹刘备在徐州已拥重兵,竟还能招募到这么多精壮之士。

其人在徐州是多有名望

其实,这群新兵是刘备准备了很久,才凑齐的。

他们的父母亲人大多死于战乱,现下无依无靠。

这些人皆怀着对仇敌的痛恨,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同时,也有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多年的战士,他们的孩子,有的也被选了进来。

刘备在这些人身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之所以个个龙精虎猛,身强体壮,除了每日的训练外,他们的伙食也是最好的。

每日每天可分配到一升的口粮供应。

并且不时会有鱼、虾、肉禽类的赏赐。

之所以敢这么搞,主要得益于李翊推行的屯田政策。

徐州并不缺水,大量的水田非常适合种植水稻,更有利曲辕犁的发挥。

光是在广陵,就能够做到一年三熟。

后世所谓的只有宋朝占城稻出现时,水稻才有一年三熟。

其实占城稻并不是宋代的。

它甚至都不是东汉才有的。

早在西汉时期它可能就已经存在了。

2007年11月,在对荆州被盗的谢家桥一号汉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就从中出土了一批西汉古稻。

在对古稻进行分析后,发现古稻性状与野稻、早期古稻和粳稻都不相同。

而比较接近籼稻,因此被认为属于倾籼稻类型的栽培古稻群。

包括《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也认为,宋代以前便已经有籼稻了。

所以在徐州推广水稻的种植,如不出意外,是可以使粮食产量翻个三五倍的。

等到明年春天,徐州便能收获一大批粮食。

得益于此,刘备除了大肆购买战马,扩建骑兵之外。

也开始扩军,给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部曲都各自扩充了一千人。

然后,在李翊的建议下,挑选一些敢死之士,重点培养。

训练好之后,用来先登陷阵。

好巧不巧,吕布来了。

他麾下刚好就有一位能够训练陷阵之士的名将。

在李翊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帮高顺留在了徐州,让他帮忙训练陷阵营。

“若要顺替使君训练陷阵健儿,倒也不难。”

“可若要将这些人皆练做陷阵营,却难呐。”

高顺向刘备如实汇报,表示自己训练不了这么多人。

“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