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有来无回的拾寅(2 / 2)
就这样,吐谷浑人自以为完美无缺瞒天过海的撤退,早就被刘宋这边看在了眼里,此时黄豫已经做出相应的安排,而某个一直蒙面的铠甲武士,看到大局已定,也辞别了范晏,回去了自己的冀州,剩下的扫尾工作自有人做,正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正当那些吐谷浑士兵口沫横飞的叫骂的时候,忽然觉得天色变暗了,他们不由得齐刷刷抬起头来看天,然后发生的景象叫他们吓得魂不附体,一个个脸色苍白,嘴巴张开的老大,再也合不拢了。
他们看到了什么呢,原来,漫天飞舞着上千枚圆滚滚的石弹,排着整齐的阵型砸向自己家的营盘,除了满天的石弹以外还有上万的箭矢凌空射下来,比乌云还要广大,真的是遮天蔽日,每一颗石弹都有足球大小,十来斤重,从天而降的威力可想而知,至于说那些箭矢,每一支都有半米长,金属的箭簇并不是很亮,反而是乌溜溜的似乎把阳光都吞噬了,看上去更加的瘆人。
这些人忽然间似乎想起了什么,立刻撒丫子四散奔逃,要躲开这一区域,不想被殃及池鱼,谁都知道,这么多巨石落下,就算是铁人也砸碎了,何况还有那些密不透风的箭矢,这种打击之下断无生路,只能躲,不能硬扛。
原来黄豫早就得到了汇报,知道敌人大队人马已经撤退,但是如果出城来追,就很难说会不会中了敌人的回马枪,所以干脆把储存的重武器一股脑的搬出来玩一次地毯式轰炸,就这样,上百架投石车全都拉了出来,还有数不清的弩车和数千长弓手,按照黄豫的要求进行覆盖式打击,不需要瞄准,就是如同长江大海一样的倾泻到敌人的营寨里,这样不要说是空营,就算真的有埋伏也会被这种不要钱的火力输出砸个稀巴烂。
本来古代的投石车的弹药供应一直是很麻烦的一件事,石弹只有打磨圆润才能很好的发挥效能,而罗氏商行才没那个耐心搞这些,所以干脆用陶瓷烧制,省时省力,一天出来几千上万都不是难事,而且,陶器的温度较低,关键是弹丸不是器皿,不需要很好看,也不存在烧废了一说,本来古代烧窑,废品率极高,精品很少,但是砸人还需要什么精品呀,碎了威力更大,所以只要数量够了就行,本来是守城用的,储备了十几万,足够一个月的防守,这次既然转守为攻,那么黄豫也就老实不客气的一股脑砸出去了万枚,和储备比起来那也是九牛一毛的,不用心疼,可是对于吐谷浑的留守人员那就是灭顶之灾,等到黄豫带着一万从地方守备人员硬生生用战场练成的老兵杀出来的时候,大部分留守的吐谷浑人都已经灰飞烟灭,只剩下包括守将阿布在内的大猫小猫两三只而已,除了乖乖投降别无它法。
要说,重火力威力这么大,为什么要现在拿出来,一开始用出来杀伤力会不会更大呢?当然不行,古代的远程武器射程很有限,就算是投石车弩车也到不了千米,想要对敌人进行密集输出只能整整齐齐的摆在人人眼皮子底下,人家是二十万人马的大营,没有足够的士兵保护,你要是把投石车弩车和弓箭手整整齐齐的摆出来,那不就是送给人家的吗,就算人家不抢,直接拆了也没啥困难,所以说打仗不是一两件武器决定的,审时度势太重要,现在不一样,吐谷浑大部队都走了,剩下的一点人负隅顽抗,要是想追击就要进入敌人的营寨,敌人玩起来死守或者巷战这一招,不管己方损失多少,关键是耽误工夫,不如一顿饱和攻击来的简单,反正敌人没有力量出来抢夺损毁重武器。
现在守敌已经消灭了,黄豫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追击敌人了。
按下他这头不管,再说慕容拾寅,十万骑兵浩浩荡荡的穿越崇山峻岭,要击退一切艰难险阻,返回数百里之外的青海湖老营,一路上风驰电掣,但是人太多了,十万骑兵前边出了山谷,后队离入口还有十几里路呢。队伍正行进之间,就听见惊天动地的爆响,几十里外都能听得见。
原来,慕容拾寅的前队刚出了一个山谷,就被无数巨石从天而降把中军的数万人死死的封堵在了山谷里。在小说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一支部队贯穿一个叫做葫芦谷或者葫芦峪的地方,然后遭到伏击,主将大惊失色,然后被人家一顿暴打,全军覆没什么的。就会有人想,这些主将是猪吗,为什么这么明显的天然伏击地点会不小心,非要被人家埋伏了才大惊失色?
其实,在山区,北方山区,这种地形随处可见,根本没办法躲开,只要行军就会走平坦的谷地,能不爬山就不爬山,关键是,你爬上去费劲巴力的,极有可能另一边是悬崖峭壁,你上的去下不来,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咱们爬那些着名景点,比如泰山黄山之类的,都是从哪进去从哪里回来?自古华山一条路,岂止华山一条路呢。而且很恶心的是,自然界形成的地貌,所有的山谷都是出口狭窄,中间宽阔,至于说为什么,那就要问那些地质学家啦,如果有人有幸见李四光老爷子,可以去九泉下请教一二。
总之,这次慕容拾寅再一次重复了无数先辈的下场,被人伏击了。伏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销声匿迹了两个多月的益州刺史杨勇。杨勇带着三万精锐在大山里兜圈子,时不时的骚扰一下慕容拾寅的后勤部队,但是一直是小打小闹,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行动,就是为了等着有利的时机,现在慕容拾寅从战略上已经失败了,士气不高,全军归心似箭,正是给他一个黑虎掏心的机会。
慕容拾寅那也是用兵的老手,一惊之下,立刻命令部队分散,就近抢占有利地形进行反抗。还有敢死队奋不顾身冲到谷口,要扒开堵塞的巨石,虽然山谷内很宽阔,想要像电影电视里面那样,用巨石弓箭就全歼谷内被埋伏的士兵绝无可能,但是架不住长期围困,只要打不开谷口,就算饥饿也能叫这些士兵束手就擒,到时候,刘宋部队只要打开谷口,可以轻而易举把这十万人像拖死狗一样拖走。所以慕容拾寅亲自指挥,就算是拼死也要冲出去,而此时被封在山谷外的那些部队也回转过来拼命要救援被包围的兄弟们,战斗血腥而凶残,转眼间,谷口的巨石前就倒下上千具尸体,有被居高临下射杀的,也有被更多的落石砸成肉泥的,拥堵在那里,使得谷口更加的堵塞,无法逃逸,现在想要逃出生天,只能指望着山谷外边那两万前锋部队了。
山谷外边的是慕容拾寅的开路部队,领队的是他的帐下猛将慕容沣,慕容沣为人阴冷,作战疯狂,和雷暴那种匹夫之勇不一样,他不但自己勇猛果决,而且麾下士兵也是进退有序,完完全全就是按照正规军的方式训练出来的,和其他草原军队是完全不同,站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平时这支部队不显山不露水,但是遇到紧要关头,这支部队的良好素质就体现了出来。当然了,不是这两万人都这样,事实上,真正属于将领的私军只有区区两千人,而这两千人就是整个军队的灵魂,可以带动部队勇往直前。
慕容沣并没有很慌张,他很清楚,敌人不会任由他回师救援,真正的重头戏应该马上开演,一定会有一支精锐部队对自己发动攻击,只有打败自己,在是真正完成了围困,所以自己绝不能慌张,他深吸一口气,命令全军戒备,同时慢慢调整队形,从行军队形转变成正规的战阵。
在崇山峻岭之中,想从侧面攻击行进中的部队是可以的,但是仅限于袭扰,真要是打垮或者歼灭,还是要正面进攻,因为地形限制了,大部队的展开方向必须是唯一的,所以慕容沣很轻易的就能判断出敌军即将出现的位置。
很快,不远处就出现了大量的刘宋部队,和想象中的不同,这支部队并不是骑兵为主,而是步骑配合的标准战阵,中间是如林的枪矛,两翼的骑兵则是在缓坡上缓缓逼近,双方队伍默不作声互相对峙。
慕容沣看向对面,军队肃穆,阵型严整,果然不是凡品,为首一员大将立马横抢,三十多岁的年纪,身材修长健美,脸上看白面长须那也是颇为帅气,说是白脸其实是小麦色的皮肤在武将身上一点不显得粗糙,反而平添了无尽的杀气,毕竟武将整天风吹日晒,怎么可能是小白脸那种,而是健康阳光的肤色才是绝配。看身后一杆大旗插在山石上,旗杆高有一丈五尺,混铁铸就,扛旗的是个比起干还要高大的巨汉,从那抹高原红就能看出来是一员羌人勇士。旗子上面绣着一只草原上的雪豹,中间一个一米大小的绣金“杨”字,两边是两行小字,写着奉天巡守,益州刺史,从旗帜的样式上看,正是益州刺史杨勇。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