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261章 马铃薯:土蛋蛋变金蛋蛋

第261章 马铃薯:土蛋蛋变金蛋蛋(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261章马铃薯:土蛋蛋变金蛋蛋

天禾最新的大米和土豆已经运了过来,食堂的大厨们已经在精心的进行炮制。

本地的员工喜欢吃土豆。

郭阳却更想尝尝大米的滋味。

他已经很久没吃大米饭了。

即使他对吃食不怎么讲究,但长期呆在北方,最常见的就是各种面食。

他前世可是南方人啊!

虽然也能接受面食,但以前可是以吃大米为主。

所以他对天禾的大米还挺期待的,尤其是种子商店培育的天稻22。

这是常规稻种,不是杂交稻,常规稻口感本来就具有优势。

何况种子商店对天稻22的特征评价是:产量一般,但口感和品质极优,对水质和土质要求高。

这不由就拉高了郭阳的期待,相反,他对天薯21的期待感就要稍微低点。

土豆这东西,在西北,尤其是甘肃,家常便饭中随时能见到它的身影。

其中又以定西土豆品质最为出名。

定西位于陇中地区,因“安定西边”而得名,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

这里是海拔2000多米的黄土高坡,植被稀疏,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破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定西都以‘苦甲天下’而出名,土地贫瘠,干旱缺水。

乡亲们只好种些洋芋,图的就是这些土蛋蛋旱涝保收,又能当菜又能当粮。

两百多年来,乡亲们习惯了自家种洋芋自家吃,即便卖,也就在十里八村转。

但这种情况在新世纪前后发生了改变。

黄土高原的土壤虽然贫瘠,但却土质疏松,富含钾元素,这是土豆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1998年,定西各级政府都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开发领导小组。

整个产业迅速的发展。

这里生产出了全国最优质的土豆,也有全国最好的宽粉。

这里的马铃薯畅销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国内市场,并远销东南亚、俄罗斯、沙特阿联酋、欧美等国。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350万亩,跻身于国内三大马铃薯产区之一。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苗、商品薯和精深加工基地,构筑起了定西马铃薯的产业集群。

天禾种业名气虽然大。

但在定西,天禾的马铃薯分部只是三十多家种薯企业中的外来者。

唯一的优势:财大气粗!

就差没把有钱两个字刻脸上了!

去年10月,天禾先后在定西建成了组培楼、自然光照培养室、种薯雾培生产线,以及固定的原原种网棚扩繁基地等先进繁育设施。

形成了马铃薯脱毒苗、网棚原种生产、一二级种薯繁育基地的一整套专业化生产模式。

实际上,这些总投资也不过一两千万元,对天禾是轻轻松松。

然而,当年定西地区旱作农业研究中心,分流成金芋、鑫地、禾丰3个股份制合作企业时,资金极度短缺。

三家企业只能各自承担脱毒、原种生产、繁育的一个环节。

这才让定西跃居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生产了全国80%的微型薯。

“有好的薯种,才能种出优质的商品薯。”

当地的马铃薯种植户在多年的种植中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

全市良种普及率接近60%,也有部分农户开始使用脱毒种苗。

“以前是自留种,几年后产量就不行了,病害也多,有的土豆吃起来味道发麻,就是因为病毒的原因。”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病毒会通过种薯无性繁殖多代繁殖过程中逐渐积累,导致种薯退化。

所以防止品种退化,实现品种的商品特性和产量,这是需要脱毒种薯的重要原因。

通过茎尖剥离技术繁育出脱毒苗,脱毒苗经过检测放置温室进行栽培繁育成微型薯。

随后是微型薯——原原种--原种一代--优质脱毒种薯——农户,这才是一個完整的繁育过程。

天禾却以一举之力,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完善的马铃薯繁育体系。

嘉禾是省内最知名的企业。

而马铃薯在全国绝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种植,天禾在省内发展马铃薯种业,对当地领导绝对不亚于买中了彩票。

其雄厚的资金和科研实力,甚至让地方喊出了要让定西的种薯出口到全世界!

其阵势之大,

让原有的科研企业目瞪口呆!

这是来了头要吃肉的狼啊!

还有,你钱是这么用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天禾很快推出了一个品种,这让不少人内心紧了紧,一粒优质种薯的选育需要很长的时间。

天禾明显是有备而来啊!

定西已经有四十来个较为成熟的品种,这下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事实上,天薯21还是初次开始推广,上层管理人员的高调只是为了宣传,基层的技服人员其实很低调。

天薯21:高产,广适,抗病,适宜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技服人员找准了定位,

南部高寒阴湿区,以及洮河、渭河、漳河的河谷川水区,这两个地方压根儿没想过去推广。

而是直接到了中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干旱半干旱区。

这里的地形怎么说呢

用丘陵起伏,沟壑,似乎也很难形容出地貌的复杂程度。

山、岭、梁、峰、岘、墩、嘴、顶、尖、坡、坪、台、崖、埂、塄、沟、岔、湾、屲、滩、坑、川、河谷……

你能想到的地形地貌,反正这里都有。毕竟曾经还被联合国评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但这里,却主要开展高淀粉和主食专用马铃薯的高产栽培种植。

不过这种高产是相对的,东北、华北亩产6000斤以上才能算高产,只要敢上化肥,甚至八千斤,一万斤都能种出来。

而这里因为常年干旱,能亩产3000斤,就算是大丰收了。

却是适合天薯21的安家之地。

虽然有天禾的名气加持,但天薯第一年的推广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很多农户养成了有什么种薯就种什么的习惯。

而意识到良种重要性的农户,也因为脱毒种薯价格贵,很多人并不愿意使用。

市经过脱毒的商品种薯供种面积还不到10万亩,供种率极低。初来乍到的天薯21并不占优势。

不过天禾有自己的推广体系。

与种植大户或者村社合作建立马铃薯示范种植基地,示范基地都会得到天禾公司的种薯、农资、农机等支持。

尤其是在使用脱毒种薯这一块,地方财政困难,良种补贴覆盖的范围很小。

天禾直接给农户减免了大部分费用,突出一个财大气粗!

极大的减轻了农户的负担。

自然有不少人选择了与天禾合作。

这种简单粗暴的推广方式,让一直苦于推广脱毒苗的企业和科研人员目瞪口呆!

还能这样!

狗大户啊!

企业是要盈利的啊!

你这样怎么收回那么多的投资成本

不怕企业倒闭了吗

哦,是天禾啊!

那没事了。

在安定区新建村,50多岁的老书记苏克俭,就带领村民与天禾合作建立起了示范基地。

起垄、覆膜、切块、播种……村民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开展马铃薯种植。

丰凯虽然还没研发出质量稳定且适合中小地块使用的优良小型机械。

但简易的播种机还是能轻松生产一批,两人一组,一人打窝,一人丢种,速度快得飞起!

全村有2700多亩沟沟坡坡上的土地种上了天禾的天薯21。

夏天的时候,这些起伏的山坡上,最打眼的就是连绵不绝的马铃薯。

漫山遍野的马铃薯开成海,增收致富的馨香沁人心脾。

在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之后,这连片的马铃薯示范基地,也没有辜负一众村民的期盼。

迎来了有史以来的大丰收!

从秋收开始的那一刻,老书记苏克俭脸上的笑容就没停下来过。

那一颗颗沉甸甸的土蛋蛋,在他眼里,就是一颗颗的金蛋蛋,还仿佛挖不完似的,不断的从土里滚出来。

一摞摞土豆,如同一座座小山,村民们每天都早出晚归,忙着挖金蛋蛋。

大人们在田间地头忙活,放学归来的小孩还会聚在一起挖地锅、烧洋芋。

烧地锅是门技术活。

得大一点的孩子才会。

先是在山坡边挖土灶,随后用一些鹅蛋大小的干土块,在土灶的上方垒起一座“小山”。

从山上捡来的柴草点燃,放进土灶里。

待上面的土块完全烧热时,放进新鲜的洋芋,用土块堵上烧火门,敲开土灶上面用小土块垒成的小山。

让滚烫的土块与洋芋充分接触,再用浸湿的土将顶部封起来。等顶部的湿土变干后,洋芋就熟了。

最后,将洋芋从灶里挖出来,拂去表面的黄土,掰成两半,烤熟的洋芋外焦里嫩,泥土的天然气息扑鼻而来。

大人们忙活之余,也会跟着品尝烧洋芋。

只觉得今年的洋芋好吃了不少,这简单的美味,既是乡村的朴实无华,也是味蕾的极致享受。

除了烧地锅外,新土豆打出来的洋芋搅团,点缀上油泼辣子和韭菜,酸辣鲜香让人直呼过瘾呐,过瘾!

忙了一整个秋天,2700亩的土豆才采收完毕。

一部分土豆已经出售给了来收购的经销商,还有大部分则是入库待售。

即使采收的时候,就知道今年增产不少,但当产量真的统计出来的那一刻。

全村人都沸腾了!

6500吨!

平均亩产超过了4800斤!

增产太多,以至于村民一度怀疑是不是产量统计错误了。

由于耕地破碎,又干旱缺水,新建村的马铃薯平均产量常年在25002800斤左右。

能产3000斤以上马铃薯的地块极少!

今年却统计出了4800斤的亩产,让村民有点吃不准了。

是不是书记老眼昏,看错数字了啊!

但多次测算后,事实却证明新建村的产量并没有错!

就是亩产4800斤!

增产了接近2000斤。

这让老书记想起他第一次种商品薯的那一年,当年立马每亩增产了750斤。

然而今年却是每亩增产2000斤,还是带着全村人一起!

这脱毒种薯果然了得!

比普通商品薯还要厉害!

按每斤0.45元算,那也增收了900元,每亩的收益达到了2160元!

土蛋蛋还真成了金蛋蛋!

村民们脸上也洋溢着喜庆,家家户户的媳妇开始比拼起了打洋芋搅团,村里散发出浓郁的土豆香味。

这可是每亩增产几百元。

对年人均收入只有1600多元的新建村来说,这份增收的幸福,不亚于天上掉馅饼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