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以种子做支撑(1 / 2)
也许是为了利益。
也许是为了不让苜禾1号种子外流,高层一直把苜禾1号当作战略性武器对待。
即使当初新闻报道,也着重提的是盐碱地改良的效果。
对苜禾1号的报道仅限于吃盐,至于到底是如何吃盐,能吃多少盐,对土壤有多大提升。
这些都很少提及。
只有少部分学者知道些内幕,在有意的封锁下,社会公众是不太清楚的。
但由于奶业缺乏蛋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也或许是为了减轻大豆命门的压力。
总之国家在加大宣传苜蓿的优质蛋白和优质纤维功能。
在所有的农业生产中,苜蓿是被迫使用最劣质土地的作物,昂贵的地租已经占到了苜蓿生产成本的一半,总收入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要在民间大力推动使用苜禾1号来改良盐碱荒地。
种子自然得顺势涨价了。
八九十年代的西部拓荒潮,国家开始在疆省实施延长土地租赁期限、扩大荒地开发自主权限等一系列特殊政策。
通过宏观引导和直接参与,吸引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驱动了疆省水土资源开发的历史车轮。
来自各行各业的老板们将从未有过的对土地的热情、希望、信心,连同倾家荡产的积蓄和巨额的贷款,一起洒向西部边疆的亘古荒漠。
然后,与当地村夫老农一样,年复一年期盼收获季节。
而今这一情形将再次出现。
只是上次汇聚的成千上万的拓荒者是冲着轻飘飘的棉花来的,而这次却是冲着牧草之王来的。
所以,种子该卖多少钱
30元每斤
做梦去吧!
当初200元卖给兵团都是给的友情价!
现在,至少300元起步,再加工清洗筛选一次,精选的种子卖500元每斤。
或许还可以高点
妥了!
就这样干!
就现在一年10万亩制种田,生产2000万斤种子,那也是七八十亿元。
苜禾又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种子,成本也不高,妥妥的暴利。
按现在的机械化程度,节水灌溉技术,积蓄已久的热情等等。
能改良多少盐碱地,完全取决于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以及科学家们和上层的评估。
但想来每年2000万斤种子是肯定不够的。
还有国外,
国内放开了,也就意味着种子的基因信息也有可能会流传到国外。
苜禾1号是种子商店提供的初始大礼包,等级很高,想完成基因测序并不容易。
但一点一点,一年一年研究。
也还是有可能通过基因手段培育出仿制品的。
嘉禾集团想要永远领先,就还得持续在环境修复领域发力,积累更多自然能量,培育更优秀的种子。
所以,盐碱地改良的限制再次放开后,嘉禾也不能坐享其成的卖种子,同样得大规模的流转盐碱地。
短期内,苜禾1号种子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
嘉禾最大的资金来源问题也就解决了。
融资
完全不需要。
看奶业不顺眼,那就干是了,反正他是嘉禾的独裁者。
站在窗前,郭阳踌躇满志。
在国内乳业价格战硝烟四起的情况下,各部门其实不赞同大肆扩张乳业。
但他认为,现在就是走出河西走廊,全面进击奶业的最佳时机。
嘉禾应该是一个简单和敏捷的公司,而不该带有那些大公司病。
对于要什么,不要什么,能做出果断清晰的取舍。
随着最近奶业事件的落幕,……乳蛋白率低、生物菌落群数高……等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有很大影响。
河西乳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增加了,在本地也有了忠实的拥护着,外地也有了潜在市场。
各方收奶的标准也表面提高了,至少对蛋白质含量有了要求,但价格战依然如火如荼,收奶价也没变化。
国内对牧草的需求也有了变化,价格微微上涨,
但对普通奶农来说,没一件是好事。
卖牛的大有人在,牛价已经降到了谷地,河西乳业的牧场正好可以挑选接盘。
但似乎收奶也没多大变化,奶农也有生存的办法……
郭阳已经能预估到事情的结果了,原时空的历史还将再现。
他曾试图阻止,但所有的伟力都在把事态往这方面推。
一时的阵痛警醒不了世人,只有撕心裂肺的的伤疤才能让人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