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洛阳武学(1 / 2)
张郃依旧面色不变:“陛下已经封了我征西将军,身为人臣,我哪里还能再要什么赏赐呢”
郭淮急了:“张公自己不要,却不借着这个机会,为你家四个儿子讨些前程”
“陛下不日便走了,之后哪还有机会去说、何时才能有个汉中这么大的功劳”
张郃默然不语。
郭淮轻叹一声:“若是旁人,我定不会多这个嘴。可是在张公对我有恩,你的儿子如我族中亲侄一般。”
“四个儿子,一个在三署为郎、三个闲居邺城没有着落。”郭淮催促道:“张公是该为他们想一想了。”
张郃沉默半晌,轻声说道:“伯济说得是啊!我也已经年过六旬了,再也不是壮年了。”
郭淮见张郃转意,面色好看了许多:“张文远和谦的儿子,现在都在淮南领兵。徐公明的儿子在中军为校尉,此战也立了些功劳。”
“张公也该为儿孙谋了。”
张郃转身看向郭淮:“该讨些什么恩典不瞒伯济,我想让陛下为他们安排一下、拜大儒为师,在洛阳先通了五经再说。”
“通了五经,再到尚书台或者各地任职。”
郭淮道:“不让他们从军了”
“不让了。”张郃叹道:“从军不易,我这四个儿子都长在邺城繁华之地,如何能像我当年一般、在阵上卖命决死呢”
“也好。”郭淮点头:“张公说得是个正路。”
“我弟仲南在城阳郡为太守、季南在御史台为任,妻兄王彦云在青州任刺史,总不至于让四个侄子缺了前程的。”
“陛下宽仁,张公所请、陛下也定然会应的。”郭淮劝道:“事不宜迟,明日就去找陛下说吧。”
张郃点头。
……
第二日,沔阳城中。
曹睿确实打算临走之前,大致再将祁山、赤亭与汉中之功论上一遍。
回到朝中再定具体增邑,如同太和元年、淮南之时一般。
张郃前来为儿子们求前程,属实让曹睿微微有些诧异。
听完了张郃所说之请后,曹睿默不作声、摇了摇头。
“张卿,这个安排是卿自己想的还是有人与你说的”
张郃略微有些失望,却丝毫没有半点隐瞒:“回陛下,是郭淮建议臣的。”
“臣和郭淮久为同僚,行军布阵乃是臣的强项,但臣是平民出身、对这些族中里的事情,总不如郭淮懂得更多。”
曹睿道:“不是朕不愿意,而是郭淮的这个法子错了!”
“来人,快马将郭淮叫来!”
虎卫领命而去,张郃却颇为不解。
曹睿道:“等郭伯济来了,朕与你们两个人再一齐说。”
张郃应下。
曹睿与张郃聊着军事之时,郭淮从城外被虎卫匆匆唤了进来。
“臣拜见陛下。”郭淮喘着气,拱手施了一礼。
“坐。”曹睿也不废话:“郭将军为何要建议张将军诸子拜师大儒”
这算什么问题不拜大儒为师、还能如何进学
“臣之子郭统,还有家中几个侄子都是由族中出面、寻得名师进学的。”
郭淮不解道:“历来不都是这般的吗先学经、再征辟为郡吏,再举孝廉、入洛阳为郎。”
曹睿心中翻了个白眼:“为何不想进太学”
郭淮与张郃对视一眼,却都吞吞吐吐的没说出来话。
“让你说你就说。”曹睿斜了张郃一眼:“有什么要遮掩的”
张郃拱手:“臣二人昨日议论,见到太学郎不过三百石、出路也就是在陇右为屯田吏。”
“而且毕业还殊为不易,臣家中几个儿子的确鲁钝……”
曹睿听明白了,这又是信息差导致的一个大问题。
太学设立还不到两年。
第一届毕业了百人,占五分之一的学生比例,算是毕业艰难了。
即使毕业了,都被皇帝带到陇右来做屯田之事,远离洛阳、远离河南之地。
这个时代,信息交流殊为不畅。
张郃是会打仗,可会打仗并不意味着会料理家族。
张郃一个河北地主出身的,连豪族都算不上,又常年在陇右、凉州这种偏僻地方,家中疏于管教,把太原大族出身的郭淮之语奉为圭臬。
郭淮虽然世宦两千石,却也在长安、在陇右待太久了。太学之事或许听过些许,却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你这是上个版本的玩法了!”
曹睿指着张郃、郭淮二人,出言道:“今日你们赶上了,朕就与你们二人聊些别的。带着耳朵就好,别出去乱说。”
张郃连忙拱手:“请陛下示下,臣等定然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