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认祖归宗(2 / 2)
然而进入到五六十年代,历经数次现实打击之后,这种小说暂时消亡。历史上要等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新起来的华人作家们,才重新追溯到过去的历史,创作出《菲律宾不流血的革命》、《野菩萨》、《热带雨季》、《赤道上的怪兽》等等作品。
余切正打响了这第一枪,他的小说起到了号召作用:
当年的郁达夫写出了《沉沦》、钱钟书写出了《围城》,小说中均涉及到南洋之事,难道对于南洋华人历史的小说,我们只能等到大陆同胞来替我们撰写吗
我们自己就写不出来吗
活跃在南洋圈的文人们,或是先创作出一些短篇小说发到杂志期刊上,或是直接对余切的《出路》进行文学赏析。
刚刚从宝岛师范大学毕业的马来人张贵兴,写了一篇《中国性与表演性:论马华文学与文化的限度》的论文。观点直指华人文学的矛盾核心:
在过去,南洋华语文学从属于“五四文学”,是国内文学海外流传的一脉,是与救亡运动紧密配合的小说。
但到了今天,时过境迁,南洋华语文学却失去了生命力,浅显的以为写“书法、舞狮舞龙”就是华语文学,然而这种东西只是表演性质的文学,是为了写而写。
南洋有自己的历史特征,社会在凄风苦雨中成长,与其写那些其乐融融的文化符号,不如直面惨淡的现实。
这一篇文章一出来,顿时引发了更大的争论,一时间有宣布和“祖国大陆”断奶的“断奶论”,在文学上力求发展完全的本地文学;也有指出大陆传统文化就是华语文学的根和源,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
马来和泰国等地的文人教授纷纷发表意见,笔战连连。余切虽然没有陷入到这些本地人的争论,但大家正是因为他的小说,才意识到原先小说的诸多问题,大家都看着《出路》最后的结局。
九月初,《出路》最后一回结局刊登在《中华日报》上,同时《出路》小说单行本也在华人商会的张罗下,集结成册,准备上市开卖。
读者们只看到:原先的几位主角,在进入到八十年代后,纷纷走上了人生的终点。他们不约而同回到了大陆探亲,在大陆政府的帮助下,离家数十年的游子重新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族谱上,他们朝自己已经死去了的先人叩拜,漫步在小时候曾走过的田埂上,泥土的芬芳和爆竹的喧闹声,将人的记忆拉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离开前,他们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有的还要更小,而现在已经垂垂老矣,两鬓斑白。父母、长辈皆已死去,生意和事业现在似乎也不再重要,各种主义和政治理念都被冲淡了。
只剩下无尽的悲怆和回忆。
在那里,和他们一个姓氏、辈分上却平行的小孩笑嘻嘻望着他们的到来。
“你来了”又是孩子,又是同辈的孩子拍手道,“兄弟,你如今终于回来了。”
《出路》小说的结局注定载入史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