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五十四章 永平后人

第九百五十四章 永平后人(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孙承宗带着殊荣离开了京师,他走的那一日太子、宋王以弟子的身份送老师回乡,这种待遇是前所未有的。除此之外,朱慎锥的褒奖和封赏也公之于众,皇帝这样厚待孙承宗,让所有人看得眼红。但大家心里也明白,满朝文武中也就孙承宗当得起这样的殊荣,这位老臣能有此结局,此生无憾。

孙承宗在离开之前完成了承诺,由于他突然旗帜鲜明赞同皇帝对内阁的调整,为此改革摇旗呐喊,使得东林党和朝堂的中间派们改变了态度,跟着一起支持对内阁的制度改革。

这样的变化,让朱慎锥最终顺利推动了王晋武入阁一事,而那些反对的声音也逐渐消停了下去。很快王晋武正式被任命为内阁阁老,虽然他在内阁的排位不高,现有内阁五人中王晋武是替代刘宇亮入阁的,刘宇亮在内阁原本排在第三位,王晋武入阁后其排位后延,排到了第四位,在孔贞运之前。

虽说王晋武在内阁的排位并不算高,可他的身份却是不同。作为军方的代表入阁,代表着大明政治格局的大变,而王晋武入阁之后,不仅在内阁有了军方的话语权,还使得大明文贵武贱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王晋武入阁后第三日,孙承宗就告老还乡了,孙承宗走后,教习堂的总师傅自然出现了空缺,正当大家以为朱慎锥皇帝会在朝中大臣中再选任一人,或在教习堂的其他师傅中挑选一人接替孙承宗的时候,朱慎锥反而下旨招在家丁忧的前河南巡按高名衡入京,让他来担任教习堂总师傅。

之所以选中高名衡,一是孙承宗临走时的推荐,二来高名衡这人官职虽说不高,但名气不小。

高名衡是万历二十五年生人,崇祯四年中进士,后担任过县令、御史、河南巡按等职。高名衡文武双全,为官时弹劾贪官,严肃政纪,忠于职守,在民间有“高青天”之称。更在崇祯十年时上疏,提出了朝廷应该选贤任能,不必循资论俸,大力整顿吏治,亟严逗怯之诛的建议,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赏和认可。

可惜高名衡虽然有才,崇祯皇帝也对他的政治观点表示认可,但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按照高名衡的上疏去做,朝政问题丝毫没有改变。高名衡一腔报国热血和才能无处施展,在河南担任巡按时正是各流寇义军祸乱中原的时候,高名衡以文官之身领军,亲临前线和流寇多次作战,守住了开封城,为之后明军围剿流寇最终获胜创造了机会,可以说中原大战李自成等人覆灭高名衡功不可没,战后就连卢象升等人也对高名衡极为佩服。

按理说,这样的能臣是应该大用的。可高名衡对于朱慎锥入京最终取代崇祯皇帝之事态度不同,在他看来朱慎锥以这种方法“窃取”大位是不符合制度的,也是有极大污点的。

但高名衡这人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所反对的不是人而是制度的问题,而他心中对朱慎锥反而有着佩服。崇祯皇帝在位十几年,内忧外患始终无法解决,而朱慎锥入京当了监国后没多久情况就发生了改变,这点足以看出朱慎锥的能力之强,仅此来看,朱慎锥当皇帝比崇祯当皇帝更有利大明也有利这个天下。

随着中原之战的结束,高名衡对朝廷的态度也有改善,政治倾向也逐步向朱慎锥这边靠拢。正当之后论功行赏,以高名衡的功劳肯定能升官的时候,高名衡的父亲去世了,向来讲究孝道的高名衡上书丁忧,就此回了家乡守制,从而暂时消失在了官场之中。

孙承宗并没和高名衡共过事,要知道高名衡中进士时已是崇祯四年,而这个时候孙承宗早已在家乡养老了。但孙承宗却认识高名衡的堂兄高明寔,知道高名衡的为人和能力。而且他对高名衡也有过了解,高名衡虽是文人出身,却不是那种夸夸其谈之辈,行事风格极为注重实际,对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颇有独到见解。

教习堂总师傅一职极为重要,普通人无法胜任,而且朱慎锥是绝对不可能让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等官员来担任这个职务的。孙承宗对此一清二楚,这才向皇帝推荐了不属于任何一党的高名衡,朱慎锥在仔细了解过高名衡的情况后觉得此人的确合适,再加上高名衡守制丁忧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直接一道旨意发往山东忻州,让高名衡进京。

高名衡担任教习堂总师傅是目前最好的选择,而且他这个总师傅和孙承宗不一样,孙承宗这个总师傅名副其实,但高名衡这个总师傅虽有名义,可实际上却地位有所不如。

主要原因是军校的成立和太子、宋王的逐渐年长。

军校的建立是朱慎锥早就在准备着的了,而且按照他所制定的制度,自从永明朝起皇族子弟等到一定年龄必须入军校进学,军校毕业后还会直接担任实际军职,然后在军中历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