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 宗室问题(1 / 2)
朱棣的这种做法虽解除了一时之患,但根源依旧没有改变,而且他后来对宗室的一系列限制使得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朱棣之前,大明宗室都是有实权的,不仅有封地还有军队,尤其是藩王在地方等同于一个独立的国家,除了财政掌控在中央外,其他应有的权利全部都有,哪怕财政方面藩王真想要插手,中央也拿他没太多办法。
要不然朱棣是怎么打赢靖难之役的?就算曹国公李景隆故意放水,可以当时建文帝所掌控的兵力和地盘而言,要灭掉朱棣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屁股决定思路,朱棣在当皇帝之前宣传的是朝廷对藩王的打压和逼迫,以此拉拢各路藩王并许下诺言,可等他当了皇帝后所做的一切和建文却没什么两样。
所以自朱棣之后,大明藩王包括所有宗室全都没了实权,藩王们手上没权也没兵,就连出封地都被限制,虽然有钱却啥都干不了,无奈只能呆在家中吃喝玩乐忙活着生儿子。
一代两代甚至几代人这样下来,哪怕最初的藩王能力再强,他的后人也被养废了。这从而导致大明宗室人数虽然多,却根本就没几个人才,大多数顶级宗室都是醉生梦死,朱棣对宗室政策改变的原因。
历史上崇祯皇帝自尽后,大明虽在南方先后有小福王登基和后来唐王、桂王还有鲁王等陆续坚持抗清之举,南明也因此延续了数十年这才最终覆灭。
可实际来看,无论是谁在皇位上都没能做出一番成就,哪怕就是朱聿键也是一样。一来没有实权,二来没有班底,三来自身的能力也不足,朱聿键还好些,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小福王等人却从本质上就是一个饭桶,要论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可要说怎么治理国家却是一窍不通,不可避免就成了傀儡一般的角色,南明灭亡固然有着军事实力的缘故,也同其内部争斗再加没有一个强力的君主脱不了关系。
大明宗室的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必须要进行改变了。可要改变宗室的情况谈何容易?两百多年下来,这些宗室已都养废了,低级宗室还好,朱慎锥之前制定的政策可以顺利推行,因为这些低级宗室中许多人已活不下去了,朝廷给他们找一条出路,总比抱着宗室的身份继续过这种苦日子来的好吧?
可中高级宗室就不一样,他们本就不缺吃不缺穿更不缺钱,在这种情况下朱慎锥的一些政策就起不到效果,而且这么多年这些高级宗室都是这么过的,让他们再做出改变很是困难。可不管如何,这种问题必须要解决,如果再不解决这些宗室不仅是帝国的负担,也会让大明宗室成为彻头彻尾的废物再也无法维护统治。
这种矛盾从实际来看已经算是阶级矛盾了,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激化。对于这点朱慎锥心里很清楚,之前的大明历代皇帝对宗室的防备出自于朱棣的靖难之役,生怕宗室中再出一个类似朱棣的人物影响到皇权。
可他们的做法虽然消除了这个隐患,但却把宗室全部给养废了,一旦国家发生大事,尤其到了生死危难之时,宗室中却没有一个人可用可怎么办?
而且朱棣之后的大明历代皇帝都陷入了和文官集团的争斗之中,最初采取了拉拢勋贵平衡文官力量的办法。可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勋贵也差不多废了,无奈之下皇帝只能扶持起身边的太监,用司礼监对抗内阁,这最终造成了皇帝、太监、文官集团三足鼎立的结果。
可这样的做法表面看似平衡,却先天不足,哪怕勋贵还在依旧无法和文官集团抗衡,这也是大明中后期文官集团独大,皇帝只能靠着太监帮忙再动用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殊部门的力量这才勉强维持皇权。
这种情况到了天启时期就更明显了,天启皇帝用魏忠贤是因为已无法忍受皇权的旁落和文官集团的步步紧逼,直接以掀桌子的方式动用了魏忠贤这样的“大杀器”。
可惜天启皇帝虽然占了一时上风,最终还是没能成功,至于崇祯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他自身缺点太多,能力不强还自以为是,国家在他手中给搞的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