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穷酸腐儒,游街示众,也想乱我大明之天下?(2 / 2)
“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他们既然敢害死小明王,底子绝对不干净。”
“而且他们一直盘踞于浙东,又是浙东人士,其势力根深蒂固,肯定会与当地的士绅豪强有所勾结。”
“那我们就借此案,来个整肃浙东,从而彻底肃清浙东的官场,当然周边地区,也不能放过。”
“这样一来拔出萝卜带出泥,这些素来嚣张的士绅豪强,也会因此受到波及,对于朝廷实施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根本就不容他们拒绝。”
“至于暴乱,有曹国公坐镇浙东,谁敢有这点心思”
胡惟庸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道。
“好。”
“那就大张旗鼓的干。”
李文忠的眼中闪过一抹隐晦的笑意,便是点了点头,同时看向王大年道:“王大年,这些参与小明王案子的官吏,还不能交回朝廷。”
“至少要给本公半个月的时间,让本公拔出萝卜带出泥,好好的治一治浙东的士绅豪强。”
话罢,李文忠又是看向王大年。
“遵命。”
王大年并没有丝毫的犹豫,便是重重抱拳道。
彼时,又是一场腥风血雨,至于在大街上游街示众的读书人们,也是感觉到了一股凉飕飕的寒意。
此时的浙东,天气虽然寒冷,但还未落雪,可他们总觉得心里有些不安。
但他们还是头铁的继续前行,因为士绅一体纳粮,就是在触碰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根本不能接受。
他们就是要让朝廷妥协,要不然科举重启之日,他们绝不可能入朝为官。
只不过这点心思,不过是徒增笑柄。
就连老百姓的眼中,都是闪过一抹痛恨。
当然不是在痛恨朝廷,而是在痛恨这些读书人。
说什么当官要为民做主,要将百姓放在心中。
要做就要做百姓的衣食父母,而不是贪官污吏。
但一旦触碰到了自身利益,瞬间就跳出来了,这当然会遭人不耻。
毕竟这群读书人一边将自己与百姓挂钩,一边又拒绝与百姓分担责任。
这不就是妥妥的双标
而且对于朝廷的政策,浙东的百姓们也已经熟知,毕竟胡惟庸就算不着急,李文忠可是雷厉风行。
今日刚到明州府,便是让人将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的消息,传递了出去。
所以才会引起读书人的激烈反抗,而在这后面,当然少不了士绅豪强的推波助澜。
特别是今日游行的读书人,已经占据了明州府读书人的七成之众,为的就是给李文忠、胡惟庸一个下马威。
同时也是对于朝廷的反抗与不满。
“他们真是害苦了明州府。”
街道的两侧,自然也有一些明事理的读书人,心中更是纷纷叹了口气。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文坛之所在,可就连江南都没有办到的事情,浙东又能如何反抗
难道以为就一场游行,就能给李文忠、胡惟庸一个下马威
别多想了,这两个一个于朝堂,一个于沙场,而且能跻身大明顶尖权贵,哪个可能是心慈手软之辈
所以给这两位下马威,真的无外乎是在找死,而且是绝了明州府读书人的路。
毕竟这些读书人游街示众,并没有触犯律法,而且法不责众,所以不会死,也不会重责。
但问题是今日明州府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被李文忠、胡文庸上报给朝廷。
那皇帝一怒,浮尸百万,可从来都不是开玩笑的。
而且你看看这明州府的百姓,哪个眼中没有期盼之色
很显然,百姓对于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那是发自肺腑的认同。
朝廷的意思也很明了,那就是为了百姓,根本不会去管读书人。
更何况,缺了一个区区的读书人,朝廷还能不运作
放心,纵然是没了天下的读书人,可只要百姓能够崛起,朝廷依旧有人可用,永远不会乱,而且会更加的稳固。
“这群学子已经在门外转了好多回,而且声声抗议之词,不绝于耳。”
“说是什么朝廷想寒了读书人的心,长此以往,江山岂能永固”
“若是没有读书人,天下如何治理,百姓如何安居乐业”
“他娘的,老子吃不起饭的时候,不就是因为这群没屁眼的读书人。”
“现在大明开国不久,百废待兴,不思为国尽忠,反而是举旗抗议”
“都他娘的该死!”
坐在府衙之中的李文忠,听着外面的声声抗议之词,眼中顿时升起一抹怒意道。
士绅豪强鱼肉乡里,贪官污吏压榨百姓。
哪个不是读书人的出身
但还不是在为暴元卖命,为了荣华富贵,对自己的乡里乡亲无止境的压迫。
这般说吧,因为乱世而死的百姓,一半死在了战乱,一半就死在了压迫之中。
而始作俑者,就是这群自诩高高在上,道德仁义的读书人。
更何况李文忠饿过肚子,遭受过压迫,母亲也是因此而死。
所以李文忠并不是痛恨读书人,只是痛恨这群不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上,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巩固自身利益的读书人!
生怕自身受到了什么损失,对于王朝的定义,也永远都是我能当官就行,不管谁是皇帝。
但要是对他们的利益有所冲突,他们也能换个皇帝。
这也就是世家大族的雏形,而这在眼前的大明,绝不被允许,也不可能成功。
只是李文忠也要考虑影响,要不然今日,他非得将这群读书人抓入大牢,让他们尝一尝牢狱之中的手段,究竟有多么的残忍。
“国公爷,让人去抓,凡是参与此次游行的读书人,通通压入大牢,一个都不要放过。”
“至于背后到底是谁在窜动是非,也要查,一个也不能放过。”
“要是遭遇点游行,就要逼迫我们就范,朝廷也就不用推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
“江南,老夫都能让他们安分守己,浙东就算读书人再多,反抗得再激烈,老夫也要让他们明白。”
“大明之天下,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群读书人,就坏了规矩!”
“法不责众,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动摇我大明之根基,但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在乱我大明天下。”
“那就绝不能饶过。”
胡惟庸的眼中倒是闪过一抹狠意,便是看向李文忠道。
说白了,李文忠不论从身份,还是官职,都在胡惟庸之上,但浙东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从来都是以胡惟庸为主,李文忠为辅。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