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衙门口到了(2 / 2)
旧时称官署为衙门,即政权机构的办事场所。其实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衙门的别称是六扇门。猛兽的利牙,古时常用来象征武力。“牙门”系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当时战事频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特别器重军事将领。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往往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处。后来嫌麻烦,就在军营门外以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作饰,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于是,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
《武瓦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五“公牙”条说:“近代通谓府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法,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之事,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
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就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有“牙门”了。
由“衙门“派生出许多词。如“衙役“,指衙门里的差役;“衙内“,指衙门里的警卫官,因多为官吏之子弟充任,所以称官吏之子弟为“衙内“,如《水浒传》里陷害林冲的高衙内。
古代县衙衙门里的职位包括县令、县丞、主簿、典史、县尉等有品级的官员,以及师爷、捕头、捕快、狱卒、刽子手等。其中,县令是县的行政长官,县丞是正八品官(县丞:设有自己的衙署办公,与主簿一起佐理知县,分掌一县之粮马、税收、户籍、巡捕等事务,有些事务简单的县也可以不设县丞。)主簿是九品的小官,负责管理一个县的户籍管理统计、通缉人员的查找和文书的书写等。典史则是负责管理监狱和执行刑罚的官员。县尉则是负责管理治安和捕盗的官员。师爷、捕头、捕快、狱卒、刽子手等都是没有品级的,比如师爷多是县令招收的幕僚,多做近侍和管家的职责,给有无品级的县衙内的工作人员发放薪酬工资等,也管理一些其他的特定事务。而捕头捕快等都是比较累的工作,表面上威风凛凛,但多是跑断腿外勤工作的普通人。而狱卒守大狱,刽子手主斩杀等刑罚。
在中国古代,衙门是官员履行职责、处理政务的地方。衙门一词来源于古代秦汉时期的军事制度,那时军队的主要势力由各个封建诸侯统领,而他们的办公处所被称为衙。后来,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种称呼逐渐被引入到地方行政机构中。衙门通常设立在城市或县治中心,是官员办公、接待群众和审理案件的地方。衙门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社会秩序和公正的象征。
林夕辰想到了前世上《古代秩序维护》这门课的时候,讲课的老师说的这段话。林夕辰还是很了解这些古代秩序的这些内容,多是上课研究古代文学必需的知识,古代的文史政不分家,研究一就得了解二三,便是这个道理。
“秩序和公正?”林夕辰冷笑一声,轻声吟道,“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