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贾府密谋(1 / 2)
贾府的一间房舍内光线昏暗,堂内坐着四人。
靖安司长贾充、中书侍郎兼相国府军师祭酒钟会、(梁国)散骑常侍裴秀和相国府从事中郎荀勖。
贾充和钟会平日里几乎不私下相聚....除非真有大事须商。
贾、钟、裴三人虽然平日里各忙各的,但这三人的小团体代表着当今大魏新生代势力,同时又都是梁王心腹。
不同于“功成名就”的桓范、傅嘏、孙礼这梁国三相,三人至今几乎是依附于梁王存在,他们想要日后在朝堂占据一定席位,必须有更大的“功绩”才行。
而此时的梁国三相不表态就是表态,有些事情需要他们这些新生代去做。
贾充原本没打算叫荀勖来,反而是荀勖嗅到了些许风声,主动来寻的贾充。
荀勖自身很上进,这种事情如何能不带上我呢!?
我虽然从未随大王出征过,在朝中默默无闻,可也是做过大将军府从事中郎的好吧。
尽管王凌败亡后转投的....但那不重要!
“前日我曾询问过大王的心意,他说‘愿永为魏人’。”贾充率先开口,把当日梁王所言传达给了在场几位。
钟会没直接回答,却是直接看向荀勖:“公曾以为大王此言是何意?”
钟会的语气很是随意,嗯...没错,这荀勖也是钟会晚辈,不仅如此,还有亲戚关系。
荀勖年过四旬,自幼丧父由舅家抚养,十岁时就展露出不俗的才学。
荀勖要管钟繇叫堂外祖父,太傅钟繇在世时曾感叹:“此子日后一定比得上他的曾祖父(汉司空荀爽)。”
故而荀勖是钟会的从外甥。
荀勖有些吃惊,在场几人中自己话语权最低,他怎么看,这重要吗?
但既然来了,咱就是奔着从龙之功去的,没必要扭捏。
仔细斟酌了一下,他发觉梁王的这句话似乎有歧义。
“嗯....”荀勖捋着胡须沉吟道:“当年太祖武皇帝曾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莫非大王的意思是,不愿亲自走那最后一步,想效仿太祖,让王太子登基?”
闻言,裴秀摇摇头:“时年太祖六十有余,不做比做更好。而今梁王春秋鼎盛,临门一脚不可能退却。”
“我也是此意。”钟会很是认同。
他平生鲜有服人,唯服大王也。
辅佐圣王成就帝业是他所愿,但若让他等到大王百年之后辅佐小儿登基,心中甚是不美。
“既然如此,那大王的心意便是不改国号。”贾充一语道破。
他其实当日就听出了大王言外之意,却故意在刚才卖了个关子。
“另外大王近来尤为关注吴人所着《曹瞒传》一事,虽然此传对我大魏太祖多有讽刺,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开篇挑明太祖身世,其意义不言而喻。”
贾充一言,倒是没掀起太大波澜,明眼人能清楚当下的局势。
如果说梁王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姓,这种事情完全没有纠结的必要,但问题就在于梁王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