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朝堂那些事(2 / 2)
周勃是知道这些内幕的,可是这些事情牵连甚大,并不适合在朝堂之上提出来,因为那样子引起的风波,有可能会导致朝堂陷入混乱之中,难以收拾。即便是要对他们下狠手,也需要找个好时机的。周勃自然是要支持自己的弟子兼女婿的。年关之际,他就已经收到张恪送来的一封长信。里头详细论及了他为何要在北境边境上设立互市的缘由。周勃详细的推敲了一番后,虽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但过往的经历表明,张恪在大局观以及前瞻性上是颇有些过人之处的,他对自己的爱徒,也是极为有信心的。而且,周勃深知,人朝在北境的相关政策,如果依旧沿袭旧例不做改变的话,则多年以来的状况表明,继续这样走下去,前方那就是个死胡同。人朝与北境各族,特别是狼族之间将会一直一直这样的陷入循环之中,难以脱身。所谓破而后立,或许如张恪所言,趁着这几年的窗口期,何不打破常规,去尝试一下别的路子呢?再说人族也并非就把宝只压在这一个面向上,立足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始终还是主轴的。只不过,既然有另一条路可以走,试一试又有何妨?要是最终走不通,那也正好死了这份心,某种角度上讲,也不算一无所获的。
周勃默默的听着、观察着朝堂上众人的议论,心里面默算了一下,大致判断出,支持开边的人数还是要相对多一些的。终究这对朝堂上的诸君来说,实实在在的利益都是肉眼可见的,抛除掉那些别有居心的,站在公家的角度支持以及相对中立的人后,剩下的真正死心塌地要反对的,还是居于少数的。再加上人朝刚刚才抗狼援虎成功,大家信心暴涨之际,此时提出改变旧制,受到的阻力也确实要小一些。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拉锯后,最终开边互市的政策还是获得了通过。但大方向确定后,细节上的问题,还是需要不少水磨功夫的。比如互市市场的行政级别、隶属关系、相关官员的任免、税率的制定、监管审计的规程等等都需要协调。相比起当初市舶司衙门的开设,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太重视,因此张恪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施,名义上的上官又是周勃,根本就不怎么去管他,所以一切都显得很简单。但这一次,许多人都盯着这一块了,大家都知道这或许又将是一只会下蛋的鸡了,都想着在里头掺一脚,为此必然是要掰扯一段时间的。
对于这些,张恪在给周勃的信中,也有提及,他的意思是:互市要尽快做起来,为此相关的收益可以出让,但管辖权必须捏在自己手上。简单的说:银子可以拿出来大家分,但怎么做事儿必须得听我的。不得不说,这个格局还是可以的,这方面,周勃自然是要为自家弟子尽力的争取的。比较有利的是,皇帝对张恪还是比较支持的,而在张恪愿意让利的情况下,这事儿的谈判空间便又大了许多。
在周勃为此事协调奔走时,去往北境支援虎族的李如松也率领军队返回了京城。这一次,援军战绩之辉煌,的确是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的。原本只是打算去打打酱油的,没想到却最终成了扭转乾坤的神之一手,还真是有些匪夷所思。凯旋而归的李如松部,自然是受到了皇帝以及京城百姓极大的礼遇。朝廷的各种奖赏自然是纷至沓来的,李如松等将官更是升官晋爵,风头一时无两。虽然广受赞誉,但李如松并没有飘飘然的,因为他心中明白,此番之所以战绩彪炳,大部分却并非他的原因,而是因为唐家的火器。李如松有心要求见一下唐龙宗师,只不过,他向陈庆之元帅提及此事时,陈元帅却并没有同意,而且脸上还露出了复杂的神色。这让李如松一头雾水的,但却不敢多问。
陈庆之或许是怕他有什么误会,便隐晦的解释了一下。李如松听后,一阵默然,不知做何反应。虽然陈庆之说得隐晦,但他还是大概听出来陈庆之的意思:皇帝对于火器的强大威力起了忌惮之心,因此对于掌握火器制造方法的唐家不放心了。双方虽然没有起什么冲突,但明眼人从一些蛛丝马迹也能看出不妥来。但这种事儿,目前没有什么人敢于去挑破这层窗户纸,皇帝家和唐家如今互相之间颇有些冷淡。而陈庆之是知道唐龙宗师对于皇帝这种无端的猜疑是极为不满的,虽然周衍曾经去规劝过他,但老人家的倔脾气有点儿上来了,并没有选择逆来顺受。如今,没什么要紧事的话,还是先不要去打扰他吧。
李如松对此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帝王之心,他不敢去妄加揣测,只是,这两位巨头若是真的……,那对人朝而言,无疑是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潜在风险的,李如松不免为此忧心忡忡。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