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当家做主(1 / 2)
钱的事情不少,朱允熥自然也需要考虑赚钱的事情了,大明现在看似家大业大。不过相比起一系列的重大工程,家底子还是有些不够用。
惟一让朱允熥感觉到比较欣慰的,那就是现在的大明没有一些不必要的折腾。
老朱三十年的统治为朱允熥攒下了足够的家底子,没有靖难之役的死伤无数、国家动荡,现在朱允熥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一些事情。
毕竟经历了靖难之役之后,朱棣还完成了数次北伐,七下西洋以及远征安南、迁都等一系列的事情。
这里面自然是有朱棣和朱高炽励精图治的因素,不过这也是和老朱打下来的底子厚有关。
而朱允熥现在就不需要担心这些事情,现在家底子比较厚实,他就可以放开手脚了。所以不管是海贸也好,还是疏浚大运河也罢,都不算太大的负担。
最主要的是疏浚大运河短期来看是财政上的负担,但是对于回府中原地区的一些耕种有帮助,对弥合南北有重大意义,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而海贸,这就不是单纯的出去撒钱了,这是要从海外赚取到更多的利益。
郁新来到武英殿后连忙行礼说道,“臣郁新拜见陛下。”
“今年的税该收就收,除了遭灾地区减免之外,其余的必须按量。”朱允熥就直接说道,“报灾的派人详查,不可让贪官污吏借天灾人祸之借口蒙蔽朝廷。”
郁新连忙回答说道,“臣明白。”
不要怪朱允熥多心,实在是这样的先例称得上比比皆是了.
大明的疆域很大,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地方报灾,正常情况下肯定就是减免受灾地区的税收,再给与一定的赈济。
可是每一年报灾上来的,有些未必是真正的遭灾,或者是报灾的程度夸大很多,以至于有些时候朱允熥都有些怀疑了。
所以该仁慈的时候肯定仁慈,该提防的时候必然就需要提防了,这不冲突。
朱允熥随即关心问道,“现在国库的银钱还够吗”
郁新底气十足的说道,“陛下,不管是银钱还是粮仓里的粮食,都足矣。”
听到郁新这么说,朱允熥也有底气了,“那今年征税的时候,宝钞抵税的事情继续执行,再宽松一点也无不可。”
听到皇帝这么说,郁新等人也有些百感交集,如今的承康皇帝在宝钞这件事情上耗费了太多的心力了。
在皇帝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开始主导不断的修复宝钞的信用度问题,力劝洪武皇帝改了政策,允许朝廷回收宝钞、让其货币的属性正常化。
这件事情看似是费力不讨好,这也毋庸置疑了,遇到的阻力等等也确实比较大。
不过不管朱允熥是皇太孙还是皇帝,他都是在坚定不移的去做这些事情,也算是一步步的看到了一些效果。
郁新露出笑容说道,“陛下,此前江南等地宝钞就已经重的民心了,江南地区的宝钞几乎不再贬值。”
听到郁新这么说,朱允熥也露出笑容,这只能说明有些情况被他扭转了。现在的宝钞不再是朝着废纸的方向发展了,这就算是对他努力的肯定。
当然这也是因为及时发现了问题,所以现阶段这么做还是能够及时调整。要是再过些年,几乎就是积重难返了,到时候想要再做这样的事情几乎是很难成功。
道衍也凑趣说道,“臣此前奉命去太仓,这些商贾一向聪明。北方地区不少人对宝钞还有戒心,他们低价从北方换取宝钞,到南方来用。”
要是其他人,尤其是老朱,肯定是下意识的不满,认为这些不事生产的商贾就是在汲取百姓的利益等,说不定就要重罚这些商贾了。
但是朱允熥则笑着说道,“只能说此前宝钞的事情伤了民心,北方的百姓不满也正常。只是现在宝钞能兑换了,这也是好事。”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郁新也好、道衍也罢,都觉得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在江南地区宝钞开始正常化,在北方地区宝钞虽然还是有所贬值,可是已经有商贾回收、兑换等,一些百姓也可以意识到宝钞正常化了。
尤其是税收开始不断的放松政策,开始允许用宝钞抵税、而不是一味要求实物,北方的百姓很快也就会意识到那些商贾的贪婪和狡诈了。
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朱允熥没有一步到位直接允许宝钞正常化,说到底就是前些年欠的债太多,也不敢放开,要不然朝廷的粮库等都要空了。
而现在百姓有了信心等等,接下来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好办了。
这些商贾的做法就像是倒腾国库券,从一个低价的地方倒腾到高价的地方兑换,赚一个差价。
这里头自然有人的利益受损,有些人可以赚的盆满钵满。
不过这也算是一些人对政策解读能力出色,以及敢冒风险等,这也是宝钞给了百姓信心,这些人才敢这么做,毕竟宝钞现在是大明的官方货币之一。
对于朱允熥来说,最值得开心的事情自然就是自己的努力收获到了成效,他发现的一些问题在得以解决。
至于这些事情现在看起来还不够完美等等,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他也不奢望一步到位,只要问题在不断的解决就好,只要事情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行。
货币的正常化,在朱允熥眼里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毕竟大明缺少铜。
他不可能保证全都是用银子或者铜钱,也不能保证全都是用宝钞,但是在合理使用各种货币的时候,也能促进贸易等。
等到海贸能够有更多的金银珠宝和物资来到大明,这也可以更大的促进大明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