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人老心不老(2 / 2)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已鲜有人提及墨家或公输家之名,取而代之的仅仅是那个平淡无奇的\"工匠\"称呼。曾经在诸子百家中占据重要席位的两大流派,就这样逐渐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墨林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禁微微叹息道:“想当年,我墨家可是少数几个有实力与儒家一较高下的学派啊!只可惜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势力愈发强大,自然不会容忍我墨家再度崛起。”
站在一旁的房俊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说道:“墨老所言极是。晚辈深知,时至今日,儒家虽仍独领风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部也开始暴露出诸多弊端。正因如此,若我道家想要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站稳脚跟,唯有与贵派联手合作,方有可能共同抵御来自儒家的压力,并保住各自应有的地位。”
不仅如此,儒家还在持续地对其他学说施加压力和排挤。诚然,儒家思想确实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基石与根本所在,然而只有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唐才能够以更为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
要知道,社会的进步绝非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提升就能达成,而是需要各个领域均有所长进才行。即便文化繁荣昌盛如星辰闪耀,经济蓬勃发展似烈火烹油,归根结底也不过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罢了。
“你当真能够确信墨家不会遭到吞并吗?”墨林仍然满心忧虑,难以放下悬着的心,因为此事关系到墨家学说能否得以传承延续下去。
“那是自然,关于这点我完全可以向你做出保证。只不过呢,这当中仍需墨家人自身付出不懈的努力,毕竟即便是我,也无法确切预知未来究竟会怎样演变啊。”时代始终处于不停歇的变迁之中,房俊所能担保的,仅限于他存于世间之时所发生的一切事宜而已。
听闻此言,墨林轻点了下头,表示认同。紧接着,他缓缓开口说道:“我们所要创建的应当是一所工学院,而非单纯意义上的墨家学院。”
墨林的这番话语甫一出口,便令得房俊不禁微微一怔,就连在场的一众墨家之人也都纷纷愣在了原地。
一时间众人皆陷入沉思之中,完全不明白墨林究竟为何会做出如此惊人的决定——竟然要放弃墨家学说!
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难道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亦或是......众人心中暗自揣测着各种可能性,但始终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
这时,只听见房俊缓缓开口说道:“墨老考虑得真是周全啊!如今工匠已然成为社会的主流力量,如果此时再大力宣扬墨家学说,确实有些本末倒置了。”
言语间,流露出对墨林的钦佩之情。其实,房俊内心深处一直都充满忧虑。众所周知,墨家曾经与儒家展开过激烈的交锋,并且在众多学说之中,墨家堪称仅次于儒家的强大存在。
倘若他真的下定决心成立墨家学院,那么可以预见的是,那些世家大族以及德高望重的大儒们必定会在第一时间蜂拥而至,对他展开猛烈的口诛笔伐。
因为一个学说一旦与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任何人试图去改变它所带来的既定格局,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对于这些潜在的危机,房俊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可谓一清二楚。正所谓“能打败魔法的只有魔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道理亦是如此。
然而,面对房俊的称赞,墨林却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苦笑着回答道:“我不过是单纯地不想招惹麻烦罢了。”
虽然他口中所说的“麻烦”一词显得颇为含蓄隐晦,但在场之人都心知肚明,其中蕴含的深意绝非表面看上去那般简单。事实上,在诸子百家中也曾有人尝试过类似的举动,可惜最终无一例外全都以失败告终。
原因其实非常浅显易懂,如今的儒家已然发展到一家独大的程度,其势力之强大令人咋舌,仅凭借自身一家的力量,便能轻而易举地将其他诸子百家统统压制住。
“墨老啊,听到您能如此这般思考问题,我这心里头总算踏实多啦!”道家学院于长安遭遇挫败之后,房俊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都是自己低估了儒学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当初在长安建立学院之时,他可是下了血本,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还想方设法拉拢皇室参与其中,就连唐高祖李渊都被他拉拢过来成为自己的师兄。
然而即便如此,最终仍然未能如愿以偿地取得成功,由此可见那股阻力究竟是何等的恐怖。要不然的话,房俊也不至于另辟蹊径,选择走上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毕竟在长安城里推行新学说是根本就行不通的,所以也就唯有从底层开始逐步推进。虽说这种做法放在封建王朝时期要困难上千百倍,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获得成功。
因为学说的传播与发扬跟某些法令的实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说想要得到广泛推广,关键在于教育领域的深耕细作。
而道家这边同样拥有为数不少的名额可供分配,通过这些途径进入官场任职自然不成问题。
并且房俊始终坚信,如果运用来自后世的先进思想来培育人才,那么培养出来的这批人才必定会比当下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具远见卓识。
“房驸马,事不宜迟,咱们现在立刻动身前往吧。”墨林毫不犹豫地说道,他的干脆利落反倒使得房俊不禁愣了一下神儿。
“没错,咱们的身体状况自己最清楚不过了,亲自动手去做那些活儿已然是不可能之事了。当务之急乃是尽快培育出一批可用之才啊。”墨林一脸严肃地接着道。
“好!墨老所言极是啊......”房俊忙不迭地点头应和着,实际上他内心深处同样一直忧心忡忡于这些棘手难题。
毕竟眼前这批人中年龄最小者都已年逾五旬有余,无论从体力还是精力方面考虑,皆难以再承受亲自打造船只这般高强度的劳作了。
故而他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是统筹指挥、出谋划策罢了。然而工匠们所从事的工作,要将脑海中的构想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成果,那可是需要数量众多且技艺精湛的工匠齐心协力、不懈努力方可达成的目标啊。此绝非如同撰写儒家文章那般,只要挥笔落纸便能大功告成。
“出发吧......”随着一声令下,一行人如长龙般浩浩荡荡地踏上归程,直奔天津城而去。待众人抵达城中之时,只见那座道家学院仍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整座建筑主体均采用色泽鲜艳的红砖砌成,施工进度可谓相当之快。
墨林等几位老者因行动不便而被人用担架小心翼翼地抬进了道家学院内。刚一踏入院门,他们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住了。
“房驸马,这学院能容纳多少学子?”
房俊指着大门,大门上有着一副对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用的是儒家的名句,门非常大。
“一万学子应该没有问题,墨老,工学院可以招一千学子。”
工匠的培养虽然很迫切,但房俊知道,工匠培养最难。
那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
技术学习是最难的,但也是最容易被替代的。
“一千?”
墨林先是惊讶,之后就连连摇头。
“房驸马,给我们一百人就好,工匠的培养不容易的,没有五六年是根本没有办法入门的。”
房俊倒是没有想到,墨林会主动减少数量。
不过想来也是对的,工匠何其难培养,就像后世的高级工程师,那也是凤毛麟角的。
“那就照您的想法来。”
安置好墨林几人,房俊很快就回到侯府。
继续自己的工作。
而墨林等人却聚在一起,开始商量接下来如何培养人才。
工匠的书籍比较少,远没有儒家的书籍多。
“这一次是我们大展雄风的机会,诸位同心协力。”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