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骷髅殿的长老团(1 / 2)
最后两人也轰然倒下,尘土飞扬之中,这一次对骷髅殿的剿灭行动算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战场之上,硝烟逐渐散去,只留下一片狼藉与静默。秦琼此时才得空与李二行礼,他的眼中闪烁着战斗后的亢奋与敬意,不得不说,这位战斗狂人秦二,每一次出手都是那般勇猛无畏。
李二轻轻挥了挥手,示意秦琼无需多礼,“秦王兄无需如此多礼,朕今日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便亲自前来查看了。”原来,李二此行的到来,并非无的放矢,而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阴妃那边在暗中调查时,有了一些重要的发现,这些线索如同藤蔓一般,被李二一路追踪,最终找到了一个骷髅殿的秘密联络点。在那里,李二得到了相对准确的消息,得知终南山中的这支军队,乃是骷髅殿中最为强大且核心的一支力量,他们此番出动,必定会引来更多的高手前来救援。
而阴妃所得到的钱财,用来购买的粮食等物资,也被秘密地送到了这里,作为骷髅殿大军的后勤补给。听到这里,秦琼心中不禁暗自惊叹,原来这一切都在李二的掌控之中。
“如此说来,陛下这是打算放长线钓大鱼了?”秦琼若有所思地问道。李二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深邃与自信,“自然是如此的,你们应该早就猜到了才是。”程咬金和秦琼闻言,都没有否认,他们自然是心知肚明,这一切都是李二精心布下的局。
“陛下,那接下来我们该如何是好?”终南山中的骷髅殿大军已被彻底剿灭,此刻的战场上,除了遍地的狼藉与苍凉,只剩下死寂在无声地诉说着方才的残酷。硝烟散去,尘埃落定,然而下一步的动向,却是无人能够准确知晓,仿佛一切都笼罩在了一层迷雾之中。
李二轻轻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得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他缓缓说道:“暂时无需再追查下去了。我们此次行动,已然灭了骷髅殿一万大军,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短时间内,他们定会心有顾忌,不敢再轻易有所动作。而我们,也不能将他们逼得太紧,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引发更大的麻烦,甚至是让整个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
秦琼闻言,神色一肃,随即点了点头,深表赞同。他回想起隋朝崩塌的那些日子,骷髅殿如同一只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不断地吐出致命的毒液,暗杀官员,制造混乱,才让隋朝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如今,虽然他们已经成功地剿灭了骷髅殿的一支大军,但是骷髅殿的势力依然如同一张庞大的蜘蛛网,错综复杂地隐藏在暗处,随时准备再次扑出来,给予他们致命的一击。
因此,他们必须谨慎行事,步步为营,才能彻底地将这只凶猛的野兽消灭在萌芽之中。否则,一旦让他们有了喘息之机,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些人头……”程咬金嘿嘿一笑,眼神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他特意拉长了语调,看向李二缓缓开口。要知道,在大唐,人头就是军功的象征,砍下多少颗敌人的头颅,就意味着能立下多少军功。这份荣誉与奖赏,是每一个士兵梦寐以求的东西,也是他们浴血奋战的动力所在。
然而,李二却只是轻轻摆了摆手,神色中带着几分凝重与淡然:“人头之事,就算了。你们找个地方妥善掩埋了吧,朕已经亲自过目了。”他深知,在这个时代,报军功绝非易事,需要堆积如山的首级作为证明。这也正是为何历史上常有杀良冒功的惨剧发生。虽然如今的大唐尚未出现此类劣迹,但李二心中明白,随着局势的动荡和战争的持续,这样的情况恐怕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常态。他不能让自己的士兵们为了军功而走上歧途,更不能让大唐的军队因为军功而失去民心。
秦琼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感激地看向李二,说道:“谢过陛下,有了陛下的体谅,将士们定能再支撑一段时间。”然而,他的话语中却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忧虑。李二闻言,脸色微微一沉,秦琼这句话无疑是在提醒他,眼下的困境远比想象中更为严峻。
李二心中五味杂陈,他并非不知晓军中艰难,只是未曾料到竟已至此。他看向秦琼,声音中带着几分不确定地问道:“秦王兄,士兵们真的已经到了如此困难的地步了吗?”他深知府兵制的基础在于战争,唯有战争才能磨砺出强大的战力。士兵们靠着战功为生,若无斩获,便几无所获。这份压力,无疑如山般沉重,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然而,作为大唐的皇帝,他必须坚强地支撑下去,带领大唐走出困境,迎接未来的挑战
秦琼闻言,不禁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忧虑:“陛下,将士们的生活全靠战争支撑。如今农忙时节,他们需努力耕作以自给自足;农闲之时,则集中训练,以备不时之需。然而,农闲期间,许多人尚可寻些零工以贴补家用,如今……”秦琼说到这里,语气一顿,目光直视李二,仿佛在无声地质问。
李二被秦琼这一问,顿时有些愣神:“秦王兄,难道是朕错了?朕治国之道,难道真有偏颇之处?”他的神情变得异常复杂,既有疑惑,又有自责。自王朝建立以来,李二确实开始重视文治,力求以仁义治天下。然而,这一转变,似乎也让武将们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如往昔那般显赫。秦琼看向李二的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无奈,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与抉择。
“陛下,府兵之制,其根基犹如参天大树,深深植于战争的沃土之中。士兵们赖以谋生的核心,不仅仅是田亩之分,更是那烽火连天的战场,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功勋与荣耀。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大唐四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边疆之军尚可凭借守卫边疆的神圣职责,获取些许酬劳以养家糊口。但反观内府之府兵,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他们失去了战争的依托,几乎没有任何合法的收入来源,生活日渐困顿,士气亦大受影响。”
李二闻言,眉头紧锁,缓缓点头,目光如炬,扫过周遭列队整齐的禁军将士,神色愈发变得凝重而深沉。这些大唐禁军,乃是精锐之中的精锐,是大唐帝国的钢铁长城,他们的装备本应如同他们的意志一般,统一而精良,无坚不摧。然而此刻,映入眼帘的却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的装备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早先朝廷配发的唐刀,锋利无比,寒气逼人,本应成为每位禁军将士的标配,但至今仍有不少人未能装备上手,只能手持着各式各样、老旧不堪的武器,这一现状怎能不令人深感忧虑?
李二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自己乃是从造反起家,对于士兵的心思再清楚不过。这些将士们,哪一个不是铁骨铮铮的汉子?哪一个不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雄?倘若手头宽裕,又有谁会吝啬于为自身的武器投资呢?毕竟,武器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他们在战场上保命的依靠,是他们扞卫大唐江山社稷的利剑。这一点,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也绝不会吝啬。想到这里,李二不禁暗自叹息,他明白,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必须为这些将士们解决眼前的困境,让他们能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大唐的繁荣稳定继续贡献力量。
“朕曾听闻,房二的军中装备皆是出自他个人之手,且每一件皆是精工细作,非同凡响,朕对此一直心存疑虑,也在暗自探寻其可行性究竟几何。你身为军中宿将,历经无数战阵,对此等新奇之事,有何独到见解?”李二的目光缓缓转向秦琼,言辞中带着几分试探,几分好奇。
房二的爱字营,其战力超群,威名远播,秦琼自是心知肚明。而李二身为帝王,虽深居简出,却也对此有所耳闻。究其缘由,皆因房俊所行之军制,实在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他非但为士兵提供精良的武器,还大胆革新,允许军中斩获之物照常报销,以此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在这样的制度下,士兵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自然会拼尽全力,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
更有传言称,军中的战马亦是如此,皆是房俊精心挑选,膘肥体壮,奔腾如飞。而那些缴获的战马,也多归个人所有,成为士兵们的私有财产。若是房俊所亲自配备的战马,待到服役期满之时,便会直接赐予士兵,以此作为对他们忠诚与勇敢的嘉奖。在这样的激励之下,士兵们士气高昂,斗志昂扬,战力更是非凡,令人叹为观止。
“陛下,此事臣略知一二。大唐现有军队三十万之众,若皆由朝堂装备,每年的开销将是一笔天文数字。”李二未曾料到秦琼会如此直言不讳,要知道,秦琼可是武将出身,对于朝堂之事,尤其是经济压力,往往不甚关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强化军队,提升战力。
“秦王兄,你们可曾仔细核算过,若全面换装,我朝需付出多大的财力?”李二追问道。秦琼摇了摇头,神色凝重:“陛下,此事需由兵部详细核算,臣所言未必尽准。”
“既如此,那便回去后细细筹谋。”李二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如今士兵想要有所发展,困难重重。若长此以往,整个唐军恐将衰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唐军的强大,是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之上。唯有战争,才能带来利益;唯有利益,才能让唐军士兵享受到红利。这不仅仅是装备的问题,更是关乎大唐国运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