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章 青州的机会(1 / 2)
青州府,朝廷的政令来的很突然,知府赵伟收到自己的州府要协助户部组建银行时,一时间还有些惶恐。
恰好,青州推官柯潜也得知了这个消息。
进士不入翰林便下放到地方,而多数都是充任佐贰官,但虽然都是佐贰官,可成绩自然也会让吏部的人将不同成绩的人放在不同的地方。
山东靠近京畿,在这里当佐贰官,做出的成绩也容易被朝廷看到,如此就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升迁当京官。
柯潜作为状元郎,自然是得到了一定的优待。
而赵伟知道柯潜要来他这里当推官的时候,还有些惊讶,给予了对方不少礼遇。
推官掌理刑名、赞计典,也就是主管刑狱、审理案件,同时还参与对辖区官吏的政绩考核,位置十分关键。
柯潜一到青州之后,就开始学习本职工作,翻过一些冤假错案,名声也算不错。
当然,其所做是经过知府准许,否则就算是柯潜想干,那工作也不好展开。
得知青州府城要设立银行,柯潜没有立马就去找知府,而是看着公文沉思。
在京城的时候,柯潜就仔细研究过银行,知道这是朝廷面向民间存钱取钱的场所,其中的意义,在进士之间也有些讨论。
不得不说,光是听表面就能知道,这银行某种程度修补了当初太祖滥发宝钞的漏洞,甚至有进士觉得,只要凭借银行,那宝钞必然再次兴起。
可现实却和他们以前的畅想不同,朝廷没有盲目启用宝钞,反而是继续派发银币,同时,柯潜现在也知道,相比宝钞,精致的银币更不容易伪造,毕竟工业成本在那,伪造出来的成本,有的甚至超过了银币本身。
就此,银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朝廷要在青州府设立银行,或许是银行开向大明各地的一种尝试,天津因为其特殊性可以除开,青州若是在银行上出问题,那必然坏了朝廷的大局。
想到这里,柯潜顿时就感觉到任务的沉重,但是,沉重的同时,又是青州的一次机会。
便利的银行如何刺激商业,柯潜可是见识过,来往的商贾,无需到京城或天津就能通过存折转账,这让青州就有了招商的吸引力。
“柯推府在想什么?”
青州的通判看到柯潜在出神,便开口问道。
闻言,柯潜回过神来,道:“听闻府城要开设银行,某正在想此事。”
“这事?”
通判点了点头,道:“听闻户部会来人,想必朝廷也是极为重视,这银行某也听过,某家娘子还说让某将银钱给送到京城存入,不过太远,某没答应。”
现在发的都是现钱,而府衙之中,又是包吃包住。
都说大明官员苦,那是因为发宝钞,而宝钞折价之后才苦。
要知道,一个官员,他可以用一切公家的东西,上到各种伞,下到各种桶,还有家具等等,都是拎包入住。
至于像海瑞那种说是苦哈哈的官员,要知道,海瑞要买的不是普通民房,放在后世,那是要买大别墅,还要养奴仆,维持官员的体面。
若是除开想要当人上人的想法,大明的官员一应吃喝用度,其实并不需要花钱,叫苦不过是想要住上四合院,起床有婢女服侍罢了。
现在,官员有余钱,不敢触及大明法度,存放在银行就是最好的选择。
“确实如此。”
柯潜认同通判家娘子的说法,他在京城听到的也多是这样。
“某参加科举时,就曾去看过银行,将银钱放入银行之中,存个年份,便能获得利息,不少人都是如此做。”
闻言,通判有些吃惊,道:“存银钱还能赚钱?那银行不是亏了?”
“亏?”
柯潜无奈摇头,道:“有陛下和朝廷背书,若是银行亏损,刘通判以为会如何?”
这种事情,柯潜一开始听说时也想过,而在格致院的时候,他们也组成团体讨论过,得知了圣人一系列举措,柯潜也明白,只要有实业支撑,银行算不得大赚,但至少想不到怎么会亏损。
甚至有人往极端方面想,大明实业一片萧条,各种货物都卖不出去,到了那时,银行亏不亏损已经不重要了。
那已经可能涉及国破家亡了,说明大明走向末路,百姓的钱也不会放在银行里。
而柯潜的问题,通判也不敢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太祖的所作所为。
老朱因为宝钞贬值就滥发,越发越贬值,最终变成废纸,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通判若是如此说,岂不是在言朝堂无能人。
“这,这不好说。”
通判支支吾吾,选择了不说。
柯潜看了通判一眼,道:“其实很简单,银行吸引百姓存银钱而发利息,那么银行若是亏损,必然是利息超过了存款,而这种情况,那便是银行仅存款,没有将钱拿去生钱,换而言之,便是尸位裹餐。”
当前柯潜并不知道银行可以有金融业务和放贷业务,仅仅是知道朝廷可以利用银行汇集银钱,而若银钱能通过各种工坊产业获利,以如今圣人的能力,怎么也亏不了。
“原来如此。”
通判点了点头,道:“那柯推府觉得,银行设立于青州府,会对青州府有何好处?”
“好处多的去了。”
柯潜笑道:“单论能够吸引整个山东商贾,便能增加青州多少税收,而那些商贾总,还会带来更多的人,况且,青州离备倭城不远,若是备倭城也通了市舶,那海商不想携带大量金银的话,也要到青州来存银钱。”
光是柯潜提的这几点,通判就能想象到青州府人头攒动的场景,不过,人一多,问题也就会多,治理压力更大。
似乎是看出了通判的想法,柯潜便开口道:“所以说,这是机会,也是考验,文书公告上说是试点,必然会备受关注,稍有不慎,乌纱帽就不保了。”
这话,通判一听就一个激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