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以不变应万变(1 / 2)
倭国长崎。
有了张北海所带来的专业工兵,整个长崎便开始大兴土木。
本来是等两处港口完工后才会提上日程的衙门与兵营,现在有人力和技术的加持,就直接提前。
伐林扩地,建窑烧砖,长崎的林地飘起了黑烟,生存在长崎周边林地的猛兽,都要面对来自人类发展开拓的危险。
因为远离大明,基础建设就需要自己生产建设材料,所以,各种砖窑炭窑等设施便搭建了起来。
朱仪领着张北海,在已经探明并规划好的区域边上视察。
“张指挥,如今整个长崎都属于我大明租界,不过边界尚未确定,只有按城池范围来划定。”
抬手用手指扫了个半圆,朱仪向张北海介绍道:“当前我军就在这范围内活动,等往后倭岛烽烟升起,我军才会展开行动。”
张北海来到倭国,自然就接下了军队的总指挥,不过权力还是在朱仪这位总督身上。
作为长崎总督,朱仪拥有整个长崎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上的诸多权力。
其下辖的便是喜儿身兼的行政方面的钦差大臣与现在张北海的军事总指挥两位长官,这样能减轻朱仪的负担,同时加固长崎的统治力度。
“末将全凭总督调遣。”
张北海稍微颔首,道:“总督到时候要出兵何处?”
闻言,朱仪就知道张北海会错意了,便解释道:“不是出兵,而是保护长崎利益,一旦防止某些人看不清利害关系,错判了态势。”
虽然朱祁钰给了朱仪极大的权力,在长崎,朱仪堪比皇帝,除非有来自大明的圣旨,否则他可以在长崎为所欲为,但是,朱仪也不是傻子,在圣人所要达成的目的未定之前,他可不敢乱来。
“总督觉得,那藤原氏大概什么时候会动手?”
张北海搓着下巴,现在他对倭国的整体形势还没有完全了解,仅是从朱仪口中知道,长崎是与藤原氏的交易,而倭国朝廷不稳,还保留着类似诸侯的制度。
“不知,或许已经开始了。”
朱仪耸了耸肩,十分无所谓,道:“我只是派人前往出云查探,人都还没回来,具体情况不明,所以才以不变应万变。”
“诸侯争雄,似同春秋战国,也不知道这倭岛能打成什么样。”
张北海对此也有着一点点兴趣,但不大,特别是了解了一些倭岛大名的情况后,更是如此。
相比华夏春秋战国的国战,倭岛上的大名,有的连华夏的一个村都比不上,这样的兵力打起来,或许比不上现在大明的村间械斗。
不仅是张北海,朱仪也是如此看来,站在明军的角度,那就是成年人看小孩打架。
“还能怎么样。”
朱仪目光眺望,道:“只要别集合起来打我军,那他们爱怎么打就怎么打,不过,如果按如今长崎我军上万兵力,不主动进攻还好,若是来犯者只有死路一条。”
“希望没有那种情况。”
张北海说着,松了松筋骨,身体的骨骼发出咔咯声。
对于张北海而言,比起打仗,优先完成圣人的安排才是最重要的。
闻言,朱仪看向张北海,十分肯定道:“等拿下出云之后,可能还真要打一场。”
“出云有什么?”
张北海听出了朱仪的言外之意,立马就问道。
“现在还没确定,但圣上不知从哪里收到了消息,那出云,有银山。”
面对张北海,朱仪也没有瞒着,毕竟是自己人,且之后的部队调动,还需要由张北海指挥,早些知道,也能早点做准备。
“银,银山?”
张北海瞪大了眼睛,但很快就整理好自己的表情,道:“多大的银山?”
“你觉得,动用两支舰队,上万兵力,光是这些耗费,每个月就是十数万两银币,那银山应该会有多大?”
具体的数量,朱仪也不知道,但光看现在的花费,那么银山必须有利可图。
张北海拍了拍自己的脸颊,这么说的话,那还真有可能打上一场。
就算大明的武力强大,可面对一座银山,谁能不发疯?
至于连倭人都不知道的银山,圣人是怎么知道的,这并不是他们需要去猜想。
“那光靠咱们这些人,可能不够。”
光是想想到时候得场景,张北海就有些头皮发麻,道:“总督有什么策略?”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总指挥想多了,就以倭银的质量,就算放着银山让倭人开采,他们也开采不了。”
朱仪倒是没有多担心,笑道:“最糟糕的情况便是举国皆敌,但,你觉得若是我大明想要拉拢部分大名,他们是舔着脸接受,还是义正言辞的拒绝。”
且不说到时候倭岛还是不是只有他们这些兵力,就朱仪所知的大名,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无君无父之辈,仅仅是表面上尊重天皇而已,至于那什么大将军,该打起来还是会打起来。
听了朱仪的话,张北海点了点头,他担心的仅仅是倭国上下一心,而己方异地作战,总归是有些不方便的。
当然,现在他们对于倭岛的情况并非完全了解,在无法做到知己知彼的情况下,不要轻举妄动是最佳的选择。
目光重新回到工地,这就是他们扎根于倭岛的基础。
难怪总督会耗费如此多的力气,去建设一座军营。
对于明军来说,当前主要就是防守反击,依托着建筑和沟渠,就算大名想要攻打,那也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而军营的后面是军港,守住军港,那等待那些攻打长崎的大名,便是天朝给予的重拳。
“全由总督作主,到时候,总督指哪末将就打哪。”
张北海抬头,朝着朱仪拱手道。
看完军营工地,朱仪又带着张北海前往市舶工地。
在这里,张北海看到了挥舞鞭子的武士,还有蹒跚走路的倭人。
本来以为这些都是朱仪的所作所为,可在朱仪的解释下,张北海才了解,这些竟然都是地方大名自发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