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章 宗教改造(1 / 2)
大明以儒释道为三教,而现在被朱祁钰买断的几个教徒,通过三教的洗礼,就算有信仰,那也已经动摇得不成样子了。
就算如此,在格致院,他们的一举一动也需要受到监视,朱祁钰虽然明面上没有禁止他们传教,但也不会让未来的科学院在莫名其妙下变成宗教学院。
王直所挑选的儒生,本就不是顽固迂腐之辈,更何况就算是迂腐,在经过陶有道飞行的冲击,以及蒸汽机这样复杂的机械运作,可没有谁会开口就是什么奇淫巧技。
但也因为如此,他们十分乐于接受新事物,不管是学识还是宗教,只要他们好奇,便会探究。
从罗马送过来的书籍,很大程度填补了华夏一些空白,特别是几何和物理。
其中,阿基米德的方法论,与华夏的格物致知很自然会产生合流,从而让儒生产生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在格致院对于新书籍开展讨论研究时,朱祁钰那边也得到了基本的反馈。
兴安回来之后,朱祁钰也没有将暂给舒良的权力全部交还给兴安,这事他也早就跟兴安说过,而舒良本就是兴安推荐的接班人,惩罚兴安不过是一个契机而已。
当然,缉事厂的厂督必然是回到了兴安的手中。
像是监视邓南兆以及从罗马而来的众人,任务就是缉事厂的番子来执行。
从格致院发回来的消息,由兴安呈递到朱祁钰手里。
看完纸条上的信息,朱祁钰满意点头,道:“也该让他们来一些小小的科学震撼了。”
兴安站在一旁,应和道:“陛下英明,如那邓南兆,也被佛道两教传教得有些动摇,近来连府邸都很少出。”
闻言,朱祁钰摇了摇头,笑道:“相比狂信徒,做到了主教这一层级的人,信仰可没有那么单纯,他们更重视的是利益,宗教,不过是他们敛财和控制的手段而已。”
说着,朱祁钰玩味看向兴安,道:“这方面,你应该很有体会。”
兴安苦笑,他就知道,圣人一定会拿这事来调侃他。
没办法,谁叫他以前崇佛,而接手缉事厂之后,配合清查田亩,自然也就查到了佛教的头上。
朱祁钰当然不会怀疑有什么品德高尚的高僧,可要想要运营起一座恢弘的寺庙,那可不是什么品德高尚的高僧就能办到的事情。
“回陛下,臣自是深有体会,这不,日三省吾身。”
兴安回答,让舒良都忍不住抽动嘴角。
“所以,那邓南兆越是看寺庙道观金碧辉煌,香火鼎盛,心中必然越是不甘,如此大的蛋糕,他肯定是想分上一份。”
朱祁钰点了点桌上的纸条,道:“不过,佛教入中原都经过改造,没理由他自己悟不出这些来。”
要是不作出改变,天天想着君权神授这种事情,那朱祁钰肯定留他不得。
“陛下说得是。”
兴安垂首,这让他想到了远在西方的佛教,那可是佛的源头,但却不是什么大慈大悲的佛。
以人皮人骨做法器,身为僧人,肆意玩弄信徒的妻女。
不管是锦衣卫还是缉事厂,所查到的资料,光是看文字,就能让兴安红温。
因而,对于宗教,兴安的态度转变也和朱祁钰一样,变得越来越谨慎。
一切宗教,都需要在朝廷的监管下进行活动。
兴安也想过用极端的方式,好比历史上的灭佛,但他不是皇帝,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再者,兴安也见过一些僧人道士,他们确实心怀慈悲,和天下人一样,有好有坏,不能一竿子打死。
百姓需要宗教,朱祁钰允许城中寺庙的存在,也是为了让一些压抑的百姓能够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在他看来,无论是僧人还是道士,都是大明的心理医生,花的那些香火钱,就当是心理治疗的费用,也好过一个想不开干出什么危害社会的事情。
从某些方面来说,宗教徒可比心理咨询师要厉害太多,不过,这些都是对于走正道的宗教徒而言。
本来,基督教也是如此,鼓励百姓真善美,但当了那么久国教,统治了那么多公国,基督教对于朱祁钰来说,野心太大了。
再者,光是忏悔就能洗清罪恶,那可还远远不够。
朱祁钰必须让邓南兆主动去修改自己的教义,比如添加一些让信徒不仅忏悔,还要多做好事,这一类的。
和兴安的交流很短暂,一个邓南兆,还不至于让朱祁钰太过重视,从而耗费朱祁钰太多的时间。
过完年,理顺年后的各种政务,朱祁钰就要查看京城各工厂的复工情况。
京城如今有两大钢铁厂,一是王恭厂,另外一处便是西山军工厂。
王恭厂现在主要便是出产铁制农具,供应着整个京畿地区的农户,极大提升了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质量。
蒸汽机的影响可不仅仅是局限于手艺上的改变,更是让工匠们展开了对机械的各种设想。
和学院派的不同,工匠比起原理,更多的是来自经验,比如把多个犁头组装在一起,成圆筒状,如此在畜力的带动下,耕地的宽度就增加了。
这些东西也不是说造出来就行,还需要各种试验,若是经过了考验,发明的工匠将享有该项专利,参与销售分红。
不过,前提是要完成自己手中的工作,否则工匠都去造奇奇怪怪的东西了,那谁愿意埋头苦干搞生产。
京城的第一波招工已经进入尾声,放在朱祁钰桌面的,就是各工厂的员工数量,同比去年皆上涨了不少。
工人增加,配给工厂的各种物资也要增加,这些都是连串反应,朱祁钰需要结合京畿黄册做出调整,而这调整便是未来的政策。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是工人也是农户,但是,也不能直接判断工人多了,农户就少了。
大明可没有限制生育,因而百姓还是保持着养儿防老,多子多孙的心态,在耕地不足的时候,让孩子学一门手艺,也是诸多百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