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2章 迎来考验(1 / 2)
伦敦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
朦胧的日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下丝丝缕缕的光影。
赵长天刚刚告别凯瑟琳和布兰妮。
心情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复杂难明。
凯瑟琳的柔情与不舍仍在心头萦绕。
布兰妮的遭遇也让他感慨万千。
而此刻,他怀揣着这些复杂的情绪,回到了酒店客房。
还没等他来得及坐下歇口气。
手机铃声便急促地响起。
打破了房间内短暂的宁静。
赵长天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王崇仁董事长。
他赶忙整理了一下情绪,接起电话。
电话那头,王崇仁的声音沉稳而坚定:“长天,你现在到我房间来一趟。
有要紧事和你商量。”
赵长天不敢有耽搁。
简单应了一声,便匆匆出门,向着王崇仁的房间走去。
轻轻敲响王崇仁的房门。
里面传来一声低沉的“进来”。
赵长天推门而入,只见王崇仁正坐在窗前的书桌旁。
面前着一些文件资料。
他眉头微皱,眼神中透露出凝重与深思。
看到赵长天进来,王崇仁微微抬起头,示意他坐下。
“长天啊,”
王崇仁缓缓开口,“这次项目签约,你功不可没!
你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不过,咱们虽然成功签约。
但接下来的初期落地实施阶段,也很重要。
一个小差错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把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王崇仁顿了顿,目光紧紧地锁住赵长天,“我考虑再三,打算把你留下来。
再奋战几天。
处理合同签署后的关键后续问题。
你这边,有什么意见吗?”
赵长天微微挺直了脊背,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
毫不犹豫地回答:“董事长,我没意见,一切听从您的安排。
您放心,我一定想尽办法,坚决完成好任务。”
王崇仁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微微点头:“好,我就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
跟你一起留下的,还有李明达和张伟华。
李明达在工程技术上相当有造诣,实践经验丰富得很。
张伟华呢,信息技术是他的强项。
有他们两个配合你的工作,我心里踏实多了。”
赵长天心中暗自记下这两位伙伴的专长。
他深知,接下来的任务艰巨,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离开董事长房间后。
他迅速拨通了李明达和张伟华的电话。
通知二人到酒店会议室集合。
赵长天率先来到会议室。
此时会议室里空无一人。
他望着长桌,脑海中已经开始思索即将与英方展开的交流细节。
不一会儿,李明达和张伟华匆匆赶到。
两个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
李明达身形高大健壮,走路带风,眼神中透着技术人员特有的专注与执着。
仿佛对工程难题有着天然的征服欲。
张伟华则略显清瘦,面容白皙,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给人一种沉稳内敛的感觉。
三人围坐在会议桌旁,赵长天率先打破沉默。
将董事长的嘱托详细地传达给他们。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二位,董事长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咱们,是对咱们的信任。
接下来这几天天,直接关系到项目能不能顺利开个好头。
所以,咱们必须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
说着,他看向李明达,“明达,你在工程技术方面是专家。
接下来就由你负责跟进工程技术细节,和英方工程团队紧密对接。
务必确保施工流程、技术标准精准落地,绝不能出一点岔子。
你有信心没?”
李明达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声音洪亮:“赵哥,您放心!
工程技术这一块,我就是把关的‘门神’。
一定把每一个细节都研究透,让英方心服口服。”
赵长天满意地点点头。
又转向张伟华:“伟华,你的信息技术专长可是咱们的‘秘密武器’。
你负责搭建与国内技术团队的高效沟通桥梁,保障信息实时共享。
要是遇到技术难题,得迅速协调国内资源,协同解决问题。
这可是咱们的‘秘密武器’,千万不能断。”
张伟华推了推眼镜,神色坚定地回应:“赵哥,我明白!
信息畅通就是胜利的保障。
我一定确保国内外团队无缝对接,让技术支援随叫随到。”
分工既定——
紧接着,他们前往英方办公地点。
与英方相关人员汇合后。
便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资料梳理工作中。
会议室的长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图纸、数据报表杂乱无章地摆放着。
赵长天深吸一口气,率先拿起一份施工技术方案。
逐字逐句地研读起来。
他的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
手中的笔不时在方案上圈圈点点。
似乎在与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李明达则俯身在工程图纸上。
他的存在,使双方的沟通更为顺畅。
在工作和交流过程中。
英方的工程负责人托马斯,提出了一个关于施工工艺衔接的关键问题。
他眉头紧锁,语气带着几分疑虑:“赵,根据我们这边的实际场地情况。
你们方案里提出的这个施工步骤转换。
我担心会出现时间延误以及质量风险。
毕竟我们要赶在既定工期内完成,而且得保证质量达标。”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桌上摊开的场地平面图上比划着。
眼神专注地看着赵长天,等待回应。
赵长天微微点头,示意明白对方的担忧。
然后看向李明达:“明达,你来详细解释一下咱们这个设计的考量。
结合英方场地的特殊性——
重点说说怎么保障衔接顺畅和工期质量。”
李明达立刻挺直身子,拿起桌上的图纸,走到投影仪旁。
将相关细节投屏放大。
手中的指示棒随着讲解在图上移动:“托马斯先生,您看,我们设计这个施工步骤转换。
其实是充分考虑了场地的地质条件以及潮汐规律。
您瞧这儿,这片区域的土壤松软度——
在退潮后的两小时内,达到最佳夯实状态。
所以我们安排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基础施工。
能最大程度保证地基稳固。
而且可以利用潮汐涨落的间隙,快速完成材料运输与设备调配。
不仅不会延误工期,反而能比常规流程节省大约10%的时间。
后续的主体结构搭建,我们也有相应的模块化施工方案。
提前预制好关键组件,现场直接组装,能有效把控质量。”
李明达说得条理清晰,专业术语信手拈来。
眼神中透露出自信。
英方人员听着,不时交头接耳低声讨论。
托马斯也微微点头,紧锁的眉头稍有舒展。
接着又抛出几个关于预制组件技术参数和质量检测的问题。
李明达一一耐心解答。
张伟华则在一旁迅速记录。
并通过电脑将关键信息实时传回国内技术团队。
以便获取更精准的技术支持。
随后,英方的环保专员提出了环保方面的顾虑:“赵先生,我们非常重视这个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从目前的方案看,施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以及废弃物处理。
似乎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管控措施。
我们有严格的环保标准,希望中方团队能够理解并配合。”
她表情严肃,手中拿着一叠厚厚的当地环保法规文件。
从中抽出几页相关条款,递给赵长天。
赵长天接过文件,仔细翻阅后,诚恳地说:“你放心,我们完全认同环保的重要性。
也一定会严格遵守当地法规。
伟华,把咱们之前准备的环保专项方案调出来。”
张伟华迅速操作电脑,打开一份详细的环保计划文档,投屏展示。
赵长天对照文档,向英方解释:“你看,我们针对噪音问题,选用了低噪音施工设备。
并且配备了专业的隔音屏障。
预计能将噪音控制在比当地标准低15分贝以下。
粉尘方面,施工现场会设置全方位的喷雾降尘系统。
运输车辆也会加盖篷布,避免扬尘。
废弃物处理上,我们与本地专业的回收处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分类回收可再利用材料。
确保不可回收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每解释一点,他都会用手指向文档中的对应图表和数据。
让说明更加直观。
英方人员对这个方案的完善程度显然有些意外。
环保专员的表情也缓和了许多。
她又就一些细节追问了几句。
赵长天和张伟华都给予了满意答复。
紧接着,双方又就人员培训、设备进场时间、物资采购供应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赵长天充分发挥他的沟通协调能力。
引导双方求同存异,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李明达和张伟华也适时地发挥专业优势,为赵长天提供有力的支持。
不知不觉中,会议已经进行了两个多小时。
虽然还有些细节问题需要后续进一步沟通。
但这次交流无疑为项目的推进开了个好头。
双方约定下午再次碰面,细化具体方案。
赵长天带着李明达和张伟华起身告辞。
英方人员热情相送。
彼此的眼神中都多了几分信任与期待。
走出英方办公大楼。
赵长天抬头看了看天空,阳光依然明媚。
他的心中却深知,接下来会有很多挑战。
等赵长天返回酒店时。
酒店大堂里,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正忙碌地收拾行李,准备返程。
赵长天看到王媛正费力地把一个超大号行李箱拖到角落。
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他赶紧走上前去帮忙。
“王媛,这箱子够沉的啊,你装了啥宝贝?”赵长天打趣道。
王媛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嗨,还不是给家里人带的那些纪念品。
想着好不容易来一趟英国。
总得带点特色玩意儿回去。
赵哥,听说你要留下来,这后续的事儿可就辛苦你了。”
赵长天微笑着点头:“大家都不容易,你回去好好陪陪家人。
这项目后续推进,我肯定全力以赴。”
另一边,张建国正和李律师低声交谈着什么,表情严肃。
赵长天走近一听。
原来是在讨论回国后关于项目合同的一些法务备案细节。
“张工,李律师,你们聊啥呢。
相关资料整理得怎么样了?”
赵长天插话道。
张建国看到赵长天,眼神里透露出一丝不舍:“长天,我们在说回国后的法律事务安排。
你这一留下,可得多费心了。
这边的法律环境和国内有差异。
遇到事儿多和李律师沟通。”
李律师也推了推眼镜,点头表示赞同:“长天,要是英方那边有任何法律方面的疑问或者变动。
随时联系我,我远程给你提供支持。”
赵长天感激地看着他们:“多谢张工,多谢李律师,你们放心回国。
这边有情况我肯定第一时间找你们帮忙。”
不远处,王华正对着手机讲个不停。
似乎在和家人报平安。
脸上洋溢着即将归家的喜悦。
看到赵长天走来,她匆匆挂了电话。
“长天,听说你要留下。
你这为了项目,牺牲可不小啊。”王华说道。
赵长天笑了笑:“谈不上牺牲,都是为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