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4章 局势严峻(2 / 2)
她放下手中的咖啡杯,身体微微前倾。
轻声说道:“赵哥,今早得到一些内部消息。
据可靠线报,英方高层在关键决策上仍存在不小的分歧。
尤其是在技术细节的把控和成本预算这两块。
各方意见相左,争执不下。
听说他们昨晚内部会议开到很晚,
依旧没有达成统一的定论。”
张建国紧接着放下手中的餐具。
用餐巾擦了擦嘴。
表情严肃地接过话茬:“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技术细节和成本预算可是我们方案的重中之重。
看来今天的谈判,英方肯定会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说着,他的眉头紧紧皱成了一个“川”字。
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不行,我得利用早餐后的这点时间。
再把技术方案的核心要点从头到尾核对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绝不能让英方抓住任何把柄。”
说罢,他便迫不及待地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
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起来。
屏幕上的光线映照在他专注的脸上。
仿佛此刻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李律师则一直眉头紧锁,他默默翻阅着那份厚厚的合同文件。
手中的笔不时在文件上标记着什么。
他的眼神深邃而专注。
仿佛正在与合同中的每一个条款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过了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来,语气凝重地说:“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英方很可能会在合同条款上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
试图进一步压缩我们的利润空间。
或者转嫁更多的风险。
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每一个条款的利弊都要反复斟酌,绝不能轻易妥协。”
他的话语如同沉甸甸的铅块,落在每个人的心头。
让大家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今天谈判的艰难。
王华也没闲着。
她快速敲击着笔记本电脑键盘,眼睛紧紧盯着屏幕。
不断滚动的页面上是密密麻麻的数据。
她一边整理着最新的市场数据动态。
一边说道:“我这边收集到的市场信息显示。
近期原材料价格有一定的波动趋势。
这可能会影响到英方对成本的考量。
另外,竞争对手三洋重工的一些小动作也不得不防。
他们似乎在暗中拉拢一些英方的合作伙伴。
试图给我们制造更多的阻碍。”
她的语速很快,言语间透着焦急。
她想要在谈判开始前为团队提供最全面、最有力的支持。
王崇仁环顾众人,目光坚定而有力。
他微微清了清嗓子,声音低沉而洪亮地说道:“大家都辛苦了!
我知道这几天大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但是,今天这场谈判,是我们的背水一战。
成败在此一举。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实力。
相信我们前期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灵活应变。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的话语简短有力。
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驱散了众人心中的阴霾。
让大家重新燃起了斗志。“来,大家先吃点东西。
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说着,他带头拿起餐具,开始用餐。
众人也纷纷响应。
虽然心情依旧紧张,但在董事长的鼓舞下,多了几分从容与坚定。
不久后,双方团队如同即将踏入战场的两支军队。
准时步入会议室。
现场的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
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紧张的因子。
仿佛一点星火就能瞬间引爆这压抑的氛围。
英方代表们迈着沉稳的步伐入座。
他们的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微笑。
但眼神中却透露出难以掩饰的犀利与审视。
英方代表入座后,率先发难。
一位身材高大、神情冷峻的技术主管,直截了当地抛出——
关于项目后期运维成本的尖锐问题。
他微微向前倾身,双手交叉放在桌上。
目光如炬地直视着中方团队。
言辞间满是质疑:“赵先生,贵方给出的项目后期运维成本预算。
在我们看来实在是过高了。
我们非常担忧,如此高额的费用,是否真的能长期维持项目的高效运营?
这一点,希望贵方能够重新评估。
并给出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赵长天沉稳应对。
他不慌不忙地抬起头,与英方对视一眼。
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从容。
仿佛早已料到对方会有此一问。
他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
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
随即,他眼神示意王华。
王华心领神会,立刻站起身来。
她身着一套干练的职业装,头发整齐地束在脑后,显得精神抖擞。
她手持平板电脑。
迈着轻盈而坚定的步伐走向会议室大屏幕。
每一步都散发着自信的气息。
连接好设备后,王华深吸一口气。
开始结合精心制作的动态图表与详实具体的数据。
深入浅出地阐释成本构成。
大屏幕上,一幅幅色彩斑斓、标注清晰的图表依次呈现。
每一个数据点都像是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中方方案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各位请看,”
王华指着屏幕上的一张人力调配图,声音清脆而响亮。
“在人力方面,我们制定了精细的规划。
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的需求,我们合理分配技术人员、运维人员的数量。
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足够的人力支持。
同时又避免了人员冗余造成的浪费。
比如在项目初期的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我们会集中调配大量的技术骨干。
以保障设备能够快速、稳定地投入运行。
而在后期的日常运维阶段。
我们则会安排经验丰富的运维人员定期巡检。
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她的讲解条理清晰。
配合着生动的图表。
让英方代表们能够直观地理解中方的人力安排策略。
接着,她切换到另一张设备维护周期图:“再看设备维护。
我们依据设备的类型、使用频率以及过往的运行数据。
科学设定了维护周期。
对于关键设备,我们采用了预防性维护策略。
提前进行保养和更换易损件。
大大降低了设备突发故障的概率。
这不仅能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还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为项目节省了成本。”
王华的眼神坚定地扫过每一位英方代表。
仿佛在向他们传递一个信息:中方的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严谨论证的,不容置疑。
最后,她点开零部件更换成本的核算表格:“关于零部件更换成本。
我们与多家优质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批量采购、优化供应链等方式。
成功降低了零部件的采购成本。
同时,我们对每一个零部件的更换周期都进行了精准核算。
确保在需要更换时能够及时、高效地完成。
不会因为零部件短缺而影响项目运营。”
王华的讲解一气呵成,逻辑清晰,环环相扣。
充分展示出中方方案的严谨性、以及背后蕴含的优化空间。
随着王华的讲解结束,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部分英方代表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认可,态度稍有缓和。
他们交头接耳地低声议论了几句。
似乎在重新评估中方的方案。
然而,谈判的风云变幻总是让人猝不及防。
就在中方以为暂时稳住局面之时。
英方代表团突然提及——
岛国三洋重工这一强劲竞争对手。
英方代表详细提及三洋重工给出的极具吸引力的报价方案。
以及优厚合作条件。
试图以此给中方施压。
一位英方商务经理站起身来。
拿起手中的文件,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赵先生,想必你也知道。
在这次的项目竞争中。
三洋重工可是给出了一份让人难以拒绝的方案。
他们不仅承诺大幅缩短交付周期。
能够让项目更快地投入运营,为我们抢占市场先机。
还额外提供一系列高端技术支持。
这对于提升项目的整体竞争力无疑是巨大的助力。”.
他一边说,一边将手中的文件分发给中方团队。
文件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诱人的条款。
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三洋重工展示的方案,在价格上看似优势明显。
他们采用了一些低价策略。
通过选用部分低成本原材料、精简部分工艺流程。
在短期内确实能够降低成本,给出更低的报价。
而且,他们承诺的缩短交付周期。
对于急于推进项目的英方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卖点。
此外,三洋重工还提出愿意为英方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额外的售后服务年限等优厚条件。
看到这份方案,赵长天心头一紧,他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严峻性。
但他迅速冷静下来,与董事长王崇仁默契对视一眼。
旋即果断请求短暂休会。
中方团队成员们心领神会,迅速围坐一处。
如同即将面临生死抉择的战友,紧急商讨应对策略。
张建国率先发言。
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他的眼神中透着专业与自信:“从技术角度来看,三洋重工的方案存在很大的隐患。
他们选用的一些低成本原材料。
虽然在价格上有优势。
但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可,能无法满足项目的长期需求。
比如,在一些关键部件上。
使用劣质材料可能导致设备在高强度运行下容易出现故障。
频繁的维修不仅会增加运维成本。
还可能影响项目的正常进度。
而且,他们精简的部分工艺流程。
很可能会牺牲产品的质量。
这对于一个大型项目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风险。”
张建国的分析一针见血。
让大家对三洋重工的技术方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律师从专业法律角度出发,推了推眼镜,表情严肃地说道:“从合同条款上分析。
三洋重工的方案看似诱人,但背后隐藏着诸多潜在风险。
他们的低价策略可能导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一旦遇到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等不可抗力因素。
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从而出现工期延误、质量下降等问题。
而且,他们提供的一些额外服务条款。
在合同细则上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容易引发后续的纠纷。
我们必须提醒英方,不能只看表面低价而忽视后续纠纷隐患。”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