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炮火覆盖(2 / 2)
在高强度对抗,电磁环境异常复杂的现代战争当中,别说往前线派炮兵观察员,就算是派一架无人机过去,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与拥有强大电子战能力的敌人交战时,用激光照射敌方目标很有可能导致己方暴露,从而遭到敌人的火力打击。更何况,跟后方炮兵保持通信联络,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
其实,不受待见的不仅仅是激光制导弹药,还包括其他所有的半主动制导弹药,比如无线电指令制导与无线电驾束制导。为了降低对前线引导的依赖度,制导炮弹这一块,主要就朝着主动制导方向发展,还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流派。就是前面提到的,由成本导向的末敏弹,以及更加注重性能的智能炮弹。两者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导引头的性能,以及由此决定的偏差范围。
先进制导炮弹,大部分都采用了毫米波导引头,不但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命中精度也很高,非常适合用来打击坦克战车之类的装甲平台。稍微差点的,配备红外成像导引头,在有效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拥有较为理想的打击能力,综合性价比非常不错。最差的,这是惯性加卫星导航制导,通常只适合用来对付固定目标,而且在卫星导航受到干扰,没办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命中偏差会很大。
只是,雇佣军获得先进制导炮弹的难度非常大,存在很多的限制。事实上,雇佣军也很少会用到先进制导炮弹。如果真的要对付敌人的高价值目标,比如说坦克,通常也会使用反坦克导弹。哪怕要在足够远的距离上发起攻击,也可以用重型反坦克导弹,毕竟在大部分情况下,像“陶2”这类射程超过四千米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已经足够了,获得更远的射程并没有多大的实战意义。
显然,那些能够打到几十公里之外的精确制导炮弹就更像是摆设。
说成是“烧钱货”也没有错。
别说“神剑”系列,哪怕是已被美军淘汰的“铜斑蛇”,军方采购的单价也高达数十万美元。关键是,这类弹药在黑市还买不到。如果通过CIA的关系,由秘密渠道采购现役精确制导炮弹,单价肯定
超过一百万美元。用同样的钱,能够买到二十枚“陶2”B重型反坦克导弹,或者五枚“标枪”反坦克导弹。如果是俄制导弹,还能买更多。关键是,反坦克导弹是由步兵操作使用,不需要配备火炮,也不需要花钱养炮兵。不管怎么看,都是反坦克导弹更加划算。
关键还有,“共同使命”没有CIA的渠道。
就算“共同使命”获得了军情局支持,能通过秘密渠道购买一些先进装备,也未必包括精确制导炮弹。道理很简单,中国没有大批量出口精确制导炮弹,之前卖给沙特等海湾产油国的主要是末敏弹。这就是,联军在也门作战,基本上不会遇到装甲目标,大部分时候打击的都是胡赛武装的步兵。对付零散活动的步兵,末敏弹更加管用,或者说是更有性价比,也更加划算。更重要的是,在也门内战结束之前,沙特几乎用光了库存的末敏弹,而且没有来得及重新采购。
不过,不等于说“共同使命”军团就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精确制导炮弹。
只要有钱,什么都好说。
比如,在国际黑市上一直有人在兜售乌克兰战争的过剩物资,其中就包括交战双方没用光的精确制导炮弹。最为常见的,就是俄罗斯在“红土地”系列上开发的,所谓的新式激光制导炮弹。这种一百五十二毫米制导炮弹,最大的特点,其实是采用了由伊朗生产的激光导引头,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以直接安装到已有的炮弹上。关键是,这种廉价的激光导引头也能够用在北约制式口径的炮弹上。事实上,伊朗炮兵就采用北约口径,开发的制导组件肯定能适应北约口径的炮弹。
当然,如果是激光制导炮弹,就肯定需要引导员或者是其他平台提供指引。
或许,就是一架无人机。
谁能保证,在附近没有第二架大型无人机?
何况,为炮兵指引目标,不是一定需要大型无人机,一架携带了激光指示器的小型无人机也一样。如果“共同使命”军团及时发现了在南边登陆的敌人,还立即采取行动,就有时间把小型无人机派过来。就通常情况来说,哪怕是民用旋转翼小型无人机,水平飞行的速度都能够达到每小时两百公里,而且续航时间高达数小时,也肯定能挂载携带只有几千克的激光指示器。
关键就是,小型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只有几百米,而且机身与旋翼都是使用工程塑料制造,不会反射电磁波,也就很难被战斗机的雷达发现。如果那架美军的EA—18G在一百多公里之外,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根本无法发现在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反过来,对于地面的人员来说,在几公里之外徘徊的小型无人机又太小,别说用肉眼,哪怕是拿着望远镜都未必能够看到。如果使用的红外激光,那么就算被激光直接
照射,人的眼睛也察觉不到,根本就不会产生警觉。
不过,装甲车辆上的传感器能够截获激光,或者说是在遭到激光照射之后会被激活,进而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
最直接的,就是释放烟幕弹。
其实,最先就的几辆装甲战车释放了烟幕,而且就是在遭到激光照射,火控系统采取了应激反应。
关键还有,这几辆战车都幸存了下来。不止是幸运,也不止是及时释放了烟雾,还跟及时的启动有关。把巴特利特送上海滩的那辆战车就狂奔了几十米,原先停留的地点有一个巨大的弹坑。很明显,那辆步兵战车被炮弹锁定,也就是及时释放烟雾,还快速转移,才没被炮弹击中。
显然,敌人使用的不仅仅是激光制导炮弹,很有可能还是具备复合制导能力的新式制导炮弹。简单说,就是增加了惯性制导功能。在飞行途中,惯性制导系统为炮弹提供修正,缩小中段飞行的偏差,缩小弹道末段的误差。更重要的是,惯性制导系统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一直在工作。只不过,在激光导引头正常工作的时候,不需要惯性知道系统介入,也没有发挥作用。只有等到激光制导系统没办法正常工作,比如说遭到干扰,就会转为由惯性制导系统控制。在这个时候,炮弹的命中点与瞄准点的偏差会稍微大一些,不过通常也能够摧毁装甲目标。
要说的话,这也是当今最为先进,准确说是最具有性价比的制导方式。
关键,也就是高精度惯性制导设备的迅速普及。
激光导引头自然不用多说了,价格早就被打了下来,而且技术门槛非常低,即便是伊朗这种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能大批量生产。在之前,制约中段惯性制导为基础的复合制导系统推广普及的头号原因,其实就是高精度惯性制导设备太贵,只有少数几个欧美国家能够生产激光陀螺仪。虽然就只是黄豆那么大个芯片,但是没有这玩意,惯性制导系统就无法达到军用精度。跟以往那些白菜花的尖端武器装备一样,在中国企业取得突破,掌握了核心技术之后,激光陀螺仪的价格立即就高台跳水,高精度惯性制导系统不再高不可攀,各种各样的基于惯性中段修正的复合制导系统也应运而生。俗话收,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尝到甜头的就是中国军火企业。
其实,把精确制导炮弹打成白菜价的,也是中国的军火企业。
过去,那些动辄几十万美元,甚至卖到了上百万美元的精确知道炮弹,在中国军火企业的产品报价单里面,价格所对应的数字不但少了一个零,还以人民币计较,总体上比欧美同类型弹药便宜了几十倍。
或许,“共同使命”军团已经从沙特,或者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由中国军火企业生产的精确制导炮弹?
果真如此,麻烦就大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