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遭到利用(一)(2 / 2)
关键就是,斯特劳斯的婚姻并不是自由恋爱的结果。
虽然按照宣传,斯特劳斯夫妇在大学时期结实,并且在大学毕业之后结婚,然后就迎来了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唯一的儿子,但是实际情况更不就不是这样,他俩确实都是就读于剑桥大学,不过在大学期间根本没有交集,甚至不认识对方。在大学毕业之后,斯特劳斯才通过工作认识康妮,短短一个月之后,两人就携手走入教堂,而康妮在结婚三个月之后就产下了孩子。
个中缘由,根本不需要多说。
斯特劳斯不过是接盘侠,康妮也不是真心要嫁给他,其实是为了维护家族名誉,被迫嫁给了根本不认识的斯特劳斯。虽然损失了爱情,但是斯特劳斯得到了梅根家族支持,以梅根家族成员身份进军政坛。换个角度看,脱掉“梅根女婿”的身份,别说成为保守党首相热门人选,他甚至没有机会进入政坛。像他这样的出身,今后能够成为事物官,也就是到政府机构工作就很不错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惨的。
因为提前分娩,有遇到难产,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就算及时做手术,母子俩全都转危为安,康妮也在术后失去了生育能力。关键是,这很可能是有意为之,防止闹出有损梅根家族声誉的丑闻。毕竟夫妻两根本没有感情,也没人敢保证康妮在婚后不会背着斯特劳斯出去鬼混,要是再怀上其他人的孩子,就算斯特劳斯能装聋作哑,记者都不会放过这个特大新闻。更重要的是,此事在当时肯定没有告诉斯特劳斯,而且在事后,梅根家族的人也未必会告诉他。
从这个角度看,斯特劳斯很可能是在多年之后才知道康妮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
对一个传统的英国男人来说,斯特劳斯不但有政治野心,也肯定希望由亲生子女来继承衣钵。
当然,他一个人肯定办不到,需要一个愿意为他生养儿女的异性。
雪莉不是最佳选择,不过是最保险的选择。
也是多年之后,在前男友走投无路
再次来找到她的时候,雪梨才知道,当初求复合的闹剧就是由斯特劳斯安排。就是斯特劳斯派人去找到雪梨的前男友,然后花钱请他来伦敦,上演了求复合的闹剧。要是没有这回事,雪莉根本就不会投怀送抱,或许要不了多久就会找到真爱。
可惜的是,雪莉在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这些。
在秘密交往几个月之后,雪莉才发现自己有了生孕,噩梦也由此开始。
在最初的时候,斯特劳斯还想着隐藏这个秘密,不但想把雪莉藏起来,还答应会在将来给她一个正当名分。虽然雪莉并没有信以为真,也没天真的认为斯特劳斯会跟原配离婚,然后再娶她,但是她确实想要这个孩子,甚至做好了当单身妈妈的思想准备,并不是说一定要斯特劳斯负责。
可惜的是,她还是太过天真。
即便两人都很低调,而且在显怀之前,雪莉就“跳槽”离职,并且搬离了伦敦,回到家乡所在的小镇。只不过,她没有回去跟父母住,而是在外面租了公寓,准备把孩子生下来之后再告诉父母。平静的生活仅仅维持了三个月,也就在孕期快到八个月的时候,她遭遇交通事故,被一辆闯红灯的轿车撞倒。虽然警察在当天就抓到肇事逃逸的司机,通过验血发现那人是严重醉驾,上升为刑事案件,最后也被判有罪,服刑十五年,但是这并没有让雪莉觉得好受,她的孩子在车祸当中流产,而且她在医院醒来之后才知道,因为出现大出血,在手术的时候切除了双侧子宫。她失去的不但是一个孩子,还是唯一的一个,今后再也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孩子了。
其实,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可是,噩梦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休养一年多,基本忘却了丧子之痛之后,雪莉才返回竞选团队,继续担任斯特劳斯的新闻秘书。也就在她回去工作的那天,康妮找到她,还直言不讳的告诉她,如果再敢去勾引斯特劳斯,下一次撞上她的就不是醉鬼驾驶的轿车。更让雪莉没想到的是,斯特劳斯也变得十分冷淡。虽然在事后,她也知道斯特劳斯是迫于无奈,但是她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是康妮在幕后指使的事实。
也就是受到这一连串的打击,雪莉的性情发生变化。
此后不久,斯特劳斯就当选保守党的**,并且在几个月后被推举为首相。如果说在此之前,雪莉还有脱身的机会,毕竟以她的能力,肯定能找到工作。可是在斯特劳斯当选首相之后,就不可能了。道理很简单,她知道太多秘密,即便有公司或媒体愿意雇用她,斯特劳斯也不会放她离开。事实上,只是那段地下情,就注定她这一辈子都别想脱身,除非让斯特劳斯名声扫地。这里面的关键其实是梅根家族,毕竟斯特劳斯是梅根家族的代言人,只要梅根家族还拥
有巨大的影响力,不但不会让斯特劳斯完蛋,还会帮忙铲除那些对斯特劳斯构成威胁的人。
必须得说,在遭受惨痛教训之后,雪莉也变聪明了。
她知道自己不是梅根家族的对手,也知道就算把丑闻捅出去,都不会有人相信,更不可能对斯特劳斯与梅根家族造成毁灭性打击。她只能选择隐忍,并且留在团队里,继续为斯特劳斯服务。
跟斯特劳斯去德国访问,并且在酒吧认识苏青平的时候,已经是丧子五年之后,她也从新获得斯特劳斯的信任,再次跟斯特劳斯搞到一起。大概知道她丧失剩余能力,康妮没找她麻烦。
雪莉不但在等机会,也在积极的寻找机会。
跟苏青平交往,还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就是觉得苏青平是有能力的女强人,将来或许能够帮上忙。在回到英国之后,她还调查过苏青平的底细,只不过没有查到什么,加上苏青平没去英国,就没有深入调查。在德国法兰克福袭击事件发生之后,她才对苏青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只不过,苏青平随后就离开了德国,还销声匿迹,即便她是首相的秘书,也只能耐心等待。
显然,也正是如此,她在接到苏青平的电话之后才一口答应下来,还约定了见面地点与时间。
她的目的就是复仇,不止是针对斯特劳斯,还包括梅根家族。
关键,她掌握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正是如此,在苏青平答应了她提出的两个要求,并且表示现在就能够往她指定的账户汇入一千万欧元之后,雪莉也明确的告诉苏青平,英国当局并不是铁板一块,首相来朴茨茅斯也不是给将士壮行,而是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铲除阻挠伦敦当局对伊朗发起军事行动的拦路虎。
不是别人,就是舰队司令官格雷厄姆上将。
这个格雷厄姆大有来头,他是最近二十年,第一位从基层军官干起的上将,只越级晋升一次,先后在几十个岗位上干过。比阅历,别说那些在“新时代”通过特权获得将衔的文职将领,即便是那些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将领,也没有那个比得上他。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冷战结束之后,第一位在任职期间晋升为海军上将的舰队司令官,而且为他授予上将军衔的就是现在这位首相。在格雷厄姆之前的几位舰队司令官都是海军中将,而且是虚职,舰队在大部分时候直接听从海军司令部指挥。也不是说之前那些舰队司令官能力不行,而是皇家海军本身的问题。说得直接点,就那么几艘战舰,再怎么折腾最多就只能组成一支战斗群,不需要太复杂的指挥体系。战斗群的指挥机构肯定得保留下来,海军司令部也动不了,能够牺牲的就只有舰队司令部。
到格雷厄姆站出来,接受任命担任舰队司令官,情况才有所改观。
当然,这句话其实应该反过来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