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极限营救 > 第33章 实地勘察(一)

第33章 实地勘察(一)(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俩都不会波兰语,陆勇添的英语也不是很好,他俩没法装扮成游客,去大酒店肯定会露陷。

此外,在来华沙的途中,收到了陈伊万发来的消息,首脑峰会的举办地是郊外的哥白尼庄园,不是之前宣布的万豪酒店,其实是波兰当局根据实际情况,从安保方面考虑,对会议地点临时做了调整。只不过,在做策划的时候,哥白尼庄园就是第二会场,也一直在按照相关要求做准备,因此没办法排除是波兰当局故意为之的可能,毕竟在万豪酒店举行峰会本身就不合理。

关键还有,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都住在郊外。

按照陈伊万提供的信息,美国总统下榻哥白尼庄园,英国首相住民主庄园,法国总统住居里庄园,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也有相应的安排,只有随同的参会人员被安排到了市区里面的酒店居住。

让领导人住郊外的庄园,主要也就是方便会议安排,降低安保工作的难度,能够省却很多的麻烦。

不说别的,只是在会议的这几天,让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频繁的在闹市里活动,就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别说波兰的情报安全机构,换成美国的情报安全机构,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联邦调查局,同样会抓狂。也正是如此,这类大型国际会议通常都放在郊外,或者专门的地点举行。

他与陆勇添在上午到达华沙,然后驾车去了好几个庄园,情况都一样,通往这些庄园的道路都被军警封锁。因为没办法靠近,所以庄园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戈武与陆勇添根本不清楚。

至于动用技术装备,比如无人机,显

然是自取其辱。

面对警察,这些技术装备或许还有用,可是在军队面前,那就是玩具。

其实,也就是乌克兰战争让世界各国提高了对无人机的重视程度,还纷纷掏钱采购用来对付无人机的技术装备。道理很简单,在乌克兰战争中,交战双方大量使用无人机,而且用无人机改变了基本战术。发展到后期,有没有足够的无人机,是否掌握了对抗无人机的技术手段,直接决定了胜负。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波兰军队。

不管怎样,波兰都是北约集团的前沿国家,在乌克兰之后直接面对俄罗斯,自然格外重视反无人机的作战能力。

何况,戈武他们使用的是民用无人机。

就算陈伊万改造过,性能有了大幅度提升,也比不上军用无人机,尤其是抗干扰能力肯定很差劲。

此外,在有一辆装甲车上就有一套外形独特的天线,很可能是无线电干扰装置。

“还要去下一座庄园吗?”陆勇添确实有点不甘心,主要是白跑一趟,浪费了时间,消耗了精力。

“没必要。”戈武三两下就吃完了一个苹果派,主要是早上与中午都没有吃饭,之前也就在来华沙的路上吃了一点东西。要不是实在受不住了,他也不会让陆勇添去那家快餐店买吃的。

“现在去哪里?”陆勇添同样是狼吞虎咽,说着就动手收拾垃圾。

“你跟苏青平联系,询问他们现在的情况。”戈武说着,看了眼手表。“如果市区里的酒店盯得紧,就让他们来郊外。”

陆勇添取出了手机,开机之后给苏青平发了一条短信息。

之前,为了防止被跟踪定位,戈武与陆勇添都关了手机。按约定,只有在取得发现之后才打电话联系。

很快,苏青平就发来了消息。

确认都没遇到意外之后,陆勇添给苏青平打了电话,约定了碰头地点。

一路无话。

半个小时之后,戈武驾车来到了约定的停车场。

这地方挨着郊外的公园,在夏天有很多市区的居民来此露营,现在已经是深秋,早就过了露营避暑的时节。

必须得说,波兰这些地广人稀的欧洲国家,确实舍得在公园上面花钱。只是在华沙,就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公园,而且全都是免费开放。只不过,也就是公园太多,很多公园在平时都是人迹罕至。

停车场里空荡荡的,戈武先驾车绕了一圈,才开过去停在李约翰驾驶的越野车旁边。

没有等戈武把车停下来,苏青平就下了车,还拿着笔记本计算机。

“你们没吃晚饭吧?”李约翰跟着下了车,手上提着一只塑料口袋。“中餐馆外卖,青椒肉丝跟红烧牛肉。老板说是四川人,听说我们是老乡,用了专门带来的豆瓣,按照传统的方法烹饪。”

“这香味就很正宗。”陆勇添直接拿走了青椒肉丝套饭。很明显,开始买的汉堡包同样不合

他的胃口。

红烧牛肉在很多地方都能够吃到,而正宗的青椒肉丝在国外却很少见,毕竟为了适应当地人,很多菜肴的烹饪方式都会进行调整。说起来,可以随意的调整口味,也是川菜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在很多欧美国家,以川菜为主的中餐一直是高大上的存在。

戈武从不挑食,他也不是四川人。

“刚刚收到的消息,因为德国总理没办法按时到达华沙,所以在经过协商之后,波兰当局决定把峰会开始的时间推迟到后天,也就是延迟一天。”苏青平绕过来,把笔记本计算机放到引擎盖上。“军情局提供了侦查卫星拍的照片,哥白尼庄园,以及其他那些接待了国家领导人的庄园,不但有波兰军队驻守,附近道路全部被军方封锁,安保措施远远超出我们之前的设想。”

戈武与陆勇添在吃晚饭,苏青平也没多说,调出了军情局发来的照片。

是可见光照片,也就是通常说的光学照片。分辨率很高,按照左上角标注,东西向达到零点一米,南北向也有零点三米。还采用广角镜头,一张照片的像素超过十亿,覆盖范围是一个边长为六公里的正方形区域。也正是如此,只需要对准镜头,按一次快门就能把哥白尼庄园,以及周边全都拍下来。

这种高分辨率光学照片,在任何时代都是高大上的玩意,绝非一般国家玩得起。

受到光学成像原理限制,光学照相卫星只能部署在近地轨道上面,而且轨道高度是越低越好。在冷战期间,由CIA投资研制的“锁眼”系列照相侦查卫星的轨道高度就只有三百多公里,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降低到三百公里以下,极端情况甚至能接近两百公里,以求获得更加清晰的照片。也正是如此,高性能的光学成像侦查卫星都具有变轨机动能力,能根据任务需要调整轨道高度。只不过,频繁的调整轨道高度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幅度缩短卫星在轨运行时间。不管是在用光燃料之后让卫星报废,坠入大气层烧毁,还是设法在轨道上为卫星补充燃料,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关键是,除了调整轨道高度要耗费燃料,改变卫星的运行轨道也要耗费燃料。相对的,后者耗费的燃料更多,对卫星的影响也更大。

此外,光学侦查卫星本身就非常昂贵。比如前面提到的“锁眼”系列侦查卫星,即便在上个世纪八零年代,造价都高达数亿美元,跟“小鹰”级航母差不多,而CIA前前后后发射了数十颗。

即便到了现在,高分辨率光学侦查卫星的造价都是居高不下,至少都比商业照相卫星高了一个数量级。

显然,没有足够的国力,根本就玩不起这些高科技装备。

要在特定的时间对特定目标拍照,就肯定要调整卫星的运行轨道。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