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太子注定是悲剧,夺嫡之争可缓疾(1 / 2)
秦子玉听完胡亥所言后,心中犹如一道闪电划过,瞬间洞悉了那令世人震惊的焚书坑儒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原来,这场巨大的灾难竟是源于祖龙大帝与兵、法、墨三家针对儒、道两家展开的一场残酷镇压行动。
当时的儒、道两家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遭受重创,损失惨重。然而,他们并未就此屈服,而是迅速做出应对之策。一方面,他们依然坚定地站在公子扶苏一边,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期望能借助其力量扭转局势;另一方面,他们暗中扶持山东六国的后裔,积极筹备武力抗争,以备不时之需。
当祖龙大帝最终离开九州大陆时,一直隐忍等待时机的兵、法、墨三家终于露出獠牙,凭借手中掌握的庞大权力以及先发制人的优势,骤然发难。他们成功将秦二世胡亥推上帝位,并下达旨意逼迫公子扶苏自尽身亡,如此一来,便彻底断绝了儒、道两家通过扶苏复辟的希望。
尽管此时儒、道两家已处于明显劣势,但他们岂会甘心束手待毙?于是乎,他们巧妙地煽动起山东六国的后裔们高举义旗,纷纷起兵造反,一时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而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打破现有的政治格局,让整个局势重新洗牌,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胡亥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并非朕不顾念兄弟之间的情谊啊!实在是因为若公子扶苏还在世,那先皇辛辛苦苦、耗尽心血所打下的这片大好河山恐怕就要陷入分崩离析的局面了。至于那些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传闻,说什么蒙恬手握三十万精锐边军,只要他稍有动作进行反扑,局势便会瞬间逆转。然而,这种说法简直就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与荒谬之谈呐!姑且不论蒙家一直以来都是兵家的杰出代表,其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与儒、道两家的政治理念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难以相互融合,所以我们才不得不舍弃了蒙恬这位良将。就算退一万步讲,假设蒙家并未放弃蒙恬,并且他们果真率领大军杀回了咸阳的皇宫。可是按照儒家一贯秉持的政治理念来看,蒙恬以及整个蒙家又岂能有半点儿生路可言呢?你们需明白,自远古时代起,儒家就心心念念着想要废除其他百家学说,从而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宏伟目标。倘若当真让儒家成功登上权力之巅,掌控朝局,那么其余诸子百家必将面临灭顶之灾,甚至连一个葬身之所都寻觅不到哇!”
秦子玉听到这里,终于恍然大悟,心中暗自思忖:原来如此,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无论其内心真实想法如何,哪怕他并不情愿,但身处当前这个由既得利益者们所构成的庞大团体之中,身不由己的他也是绝对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人的呀!
由于大权在握的政治集团深知一旦东宫太子顺利继位,他们手中紧握的权力便将拱手相让给那个曾被他们无情淘汰的失败者。如此一来,他们多年苦心经营所积累的权势和财富都可能化为泡影,因此,无论如何,他们也绝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的结果。
胡亥面色凝重地说道:“于朕之帝国而言,兵家、法家以及墨家这三家势力压根儿不存在与公子扶苏携手合作的丝毫可能性。正是鉴于此,朕才得以勉强登上这至高无上的皇位。而那公子扶苏之所以最终落得个凄惨悲凉的下场,实则是因其不幸沦为了祖龙大帝尊用以团结儒家和道家两家的一枚政治棋子罢了。古往今来,但凡充当此类政治工具的东宫太子们,往往都是踏上了一条必死无疑的不归之路啊!追根究底,其中缘由无非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决不允许此种情况出现。”
一旁的秦子玉听闻此言后,不禁长叹一声:“难道真就无法对这些既得利益者施加压力,从而使得东宫待机的那一众人等能够顺顺利利地接管各类形形色色的权力吗?若能如此行事,或许便可避免诸多悲剧的发生了吧!”
胡亥嘴角泛起一抹苦涩的笑容,缓缓说道:“这绝对是痴人说梦啊!倘若皇帝真的狠下心来自断双臂去喂养东宫,那些既得利益者岂会善罢甘休?他们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要么釜底抽薪,彻底斩断东宫崛起之路;要么瞅准时机,提前发难,给东宫以致命一击。总而言之,他们定会不择手段地阻挠东宫掌握实权。”
站在一旁的秦子玉听闻此言,心中犹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原来如此,她终于明白为何东宫太子一旦形成了成熟的政治理念,便几乎注定要与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