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二章 出使(2 / 2)
张兖笑道:“我只是就是论事。张尚书主官三十六曹,责任重大,乃是不可或缺的重臣。倘若燕国众人翻脸,杀我使者,那可如何是好?”
崔逞闻言,倒也心中惴惴。此去确实是有危险的,既然他说自已不合适,自已何必去争。
拓跋珪沉吟思索,按照张兖的条件,能够胜任的人也不多。而且此行有危险,不知道谁愿意前往。
“大王,臣愿意前往出使。”一人越众而出,行礼道。
拓跋珪一看,却是九原郡公拓跋仪。拓跋仪是拓跋珪的堂兄,其父乃拓跋什翼犍的第三子拓跋翰,和拓跋珪之父拓跋寔是亲兄弟。在宗族关系之中,确实血缘相近。
“你去?九原公,此去可颇为危险。燕人无信,谁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你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可不想失去你。还是另派他人吧。”拓跋珪道。
拓跋仪笑道:“这等要事,岂能假手于人?我去必能完成使命。就算死在燕国,也是为大王尽忠而死,又有何憾?大王不必犹豫了,只要为了我大魏能够雄霸于天下之事,我都义不容辞。我去定了。”
张兖在旁笑道:“郡公大义,郡公确实是最为适合的人选。也不必担心,只要好好的周旋,当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岂是,慕容垂倒是很好对付,那个老迈之徒,雄心不再,又画地为牢,自设束缚,听了好话便会软化下来。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他的那几个儿子。慕容宝愚蠢少智,慕容麟好斗冲动,慕容农阴险狡猾,你需防范他们便可。”
拓跋仪笑道:“放心便是。我自会相机行事。”
拓跋珪沉声道:“既然如此,那便请九原公辛苦一趟,此行成功,便为大功,我必不亏待你。”
拓跋仪笑着点头,连连道谢。
随后又商议了出使姚秦的人选,许谦自告奋勇前往出使,倒也是合适的人选。之后又商议了一番后续调兵备战征集兵马的事宜,定下次日使者出发的日程,这才散去。
九原郡公拓跋仪回到家中,开始召集人员,准备车马。次日一早,拓跋珪亲自相送,拓跋仪一行数十人离开盛乐,往东南直奔燕国新都中山而来。
……
中山城,中山郡治所所在,如今的大燕新都所在之地。
慕容垂迁都的计划其实由来已久,邺城虽为大城,但几次历经战火,城池破损严重,防御设施损毁的七七八八,早已令慕容垂不太满意。
而且,自从北徐州和青州四郡被李徽占据之后,邺城距离李徽势力范围太近,不过数百里而已,颇为危险。除了李徽,距离南方的晋朝势力也极为接近,安全方面确实很堪忧。
远的不说,光是近几年,便先后有谢玄的北伐兵马兵临城下,李徽的东府军也兵临城下。搞得人心惶惶。不久前的大战失败之后,李徽的兵马虽未如他所言的攻到邺城,万炮轰城。但是东府军一度也挺进了上百里,距离邺城也不过两百余里。
都城距离边境太近的弊端显现无疑。
鉴于此,去年冬天,慕容垂下定决心迁都。将经营已久的中山城定为都城。一则,中山位于大燕中心地带,有利于向各处调配兵马和物资,不至于鞭长莫及。二则,距离边境敌人远离了数百里,且中山城周围山川河道纵横,有利于防御各方之敌。
迁都之后的邺城,将让慕容德从南方后撤,率军驻守,顶住南方的防线。
这次大规模的迁都进行了数月,一直到今年春天才完全的安定下来。虽然中山皇宫尚未完全完工,和邺城的皇宫比起来规模也小得多,但是慕容垂却很安心。他在新落成的皇宫大殿中大宴群臣,笑言,从此以后自已不必四处奔波,要终老于中山新都了。
就在这次宴席上,慕容宝提及了魏国一直不肯面对的事情,要求惩罚拓跋珪的无礼。慕容垂对这种煞风景的行为很不高兴,但当着群臣的面,慕容垂自然不能让此事不了了之。他不能让众人知道,自已其实是准备咽下这口气的,并不打算真的追究的。
他累了。数十年的戎马生涯,耗尽了他的精力。此刻他只想在新都城中安安稳稳的坐在宝座上,享受平静的生活。
但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拟了旨意,派使者再次去盛乐讨个说法。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被架在火上烤着的那个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