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阿睦尔撒纳反叛(1 / 2)
大清·康熙时期
看到此处,康熙明白了。
“非以义击暴,他们口服心不服啊。”
这种圆满的结局曾多次上演过。
在黑龙江、在喀尔喀、在青藏高原,都是以德服远的典范。
但是这种态势能够出现,通常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朝堂事先做到了以义击暴。
黑龙江诸部诚心归附,是因为自己帮助原住民驱逐了俄军!
……当然也有一部分他阿玛的功劳……
但喀尔喀诸部诚心归附,是因为自己出兵剿灭了噶尔丹!
雪区诚心归附,是因为自己出兵驱逐了准噶尔入侵!
而那些未以义击暴却主动归附的部落,通常就需要再用武力巩固一下。
就像青海蒙古,在老四刚登基就发生叛乱。
“外无强敌……顺水推舟。”
康熙摸着手中的金莲,目光幽深。
准噶尔也是同样的情况。
清军到来之前,人家没有外敌压境,朝廷对他们并无恩惠。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部落头领望风而降,无非是把投降看成投资。
之前被准噶尔大汗压迫的首领希望在投降后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之前准部的小首领希望在投降后成为大首领。
之前准部的大首领希望在投降后成为卫拉特大汗。
而这些要求,好圣孙不能也不可能满足他们!
“准噶尔……反复小人。”
……
【乾隆用准噶尔军队攻打准噶尔是一招妙棋,但战后安置方面不动一番脑筋,很难令各部首领心服。】
【乾隆对此也有所考虑,所以他以高标准封赏阿睦尔撒纳。】
【战后,阿睦尔撒纳成为辉特汗,等同亲王爵位,封藩塔尔巴哈台,领亲王双俸。】
【雍正朝以来,有过类似待遇的外藩蒙古首领,只有超勇亲王策棱一人,而且他还没有汗号。】
【但是,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因为打从一开始,他要当的就是整个准噶尔的大汗!】
……
{虽然他的血统不错,出自和硕特,生父为和硕特汗王嗣子,明朝时和硕特部首领也曾兼任准噶尔汗。}
{可问题是,他并不是和硕特汗国或者和硕特部的继承人。}
{他成长于辉特部,这个部落一直很不起眼,他自己只不过是几十个鄂拓克、昂吉首领之一。}
{就这么个出身,他还想当卫拉特汗……做大梦。}
{出身不好就不能做大汗啊?什么出生血统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人民万岁!}
……
大秦。
嬴政眉头一挑。
“人民?”
“有意思……以民为本吗?也是刘邦那套论述?”
“不过……”
嬴政承认天下百姓蜂拥而起的力量确实可以掀翻一座王朝。
但这是龙蛇起陆,前提是要有人可以一呼百应。
而一呼百应,何其难也。
嬴政依然不以为然。
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清朝皇帝。
在历史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布衣皇帝有几个?
无非刘邦、朱元璋二人矣!
两个特例罢了。
道似江水奔流东向。
一两道逆流而已,不影响大势。
殿内其余几人也不以为意。
只有萧何一人眼神中略有波动。
他看不到天下人的力量在哪里,但他明白一件事。
只沛县一地,就能有一群将相良才吗?
只凤阳一地,就能有自南向北的力量吗?
他们一开始,不也是普通百姓吗。
……
大汉。
刘邦微微坐直身体,脸色凝重。
吕雉同样面上惊疑。
“这……什么万岁?”
刘邦没有回话,或者说,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短短四字,却像是一柄重锤将他的世界砸的稀烂。
但他有一种感觉。
如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对自三代以来的世卿世禄发起的反叛怒吼。
那人民万岁四字就是对上位的怒吼。
“朕,好奇了。”
刘邦头一次这么想知道,后人的开国皇帝是谁?
他究竟会是什么样的人?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脸上似哭非哭,似笑非笑。
“难怪……难怪……”
一旁的刘启抖瑟的伸出手指点着刘恒肩膀,颤声道:
“阿父?阿父!你别吓我啊!”
“我还没做好当皇帝的准备啊!”
刘恒瞬间回神了,他眯着眼睛目光不善。
“你确实有一种才能。”
刘启舒缓了一口气,回问道:
“什么才能啊?阿父。”
刘恒冷哼了一声:
“让人手痒的才能!”
刘启这时才注意到,刘恒手中正握着一只鞋。
弹射起步!
刘恒看着伴随尘土飞扬而远去的身影,扔下鞋子,又看向天幕。
“民……道不远人。”
……
【乾隆二十年(1755)八月十九日,阿睦尔撒纳秘密派人去扎布堪河召集所属部众,然后令阿巴噶斯带兵分头抢掠各地。】
【接着,他佯装无事,在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的陪同下向热河出发。】
【到乌隆古河,他对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谎称自己要先回到牧地“束装”,然后再去热河。】
【临行前,还主动交出了定边左副将军的大印,随后他一去不回。】
【惊天之变由此开始。】
【潜逃后,阿睦尔撒纳派出多路使节,分告准部各首领,他已经脱离清廷,自立门户。】
【之前投降的部落纷纷响应,四处劫掠,刚刚平定的准部大乱。】
【八月二十三日,伊犁宰桑克什木等率五千余人攻打尼楚滚军营,此时的伊犁驻军有班第、鄂容安率领的五百名清军和萨喇尔率领的千余名准噶尔军队。】
【八月二十九日,清军走到乌兰库图勒地方时遭遇克什木叛军。】
【萨喇尔见状不妙,临阵脱逃,率领属下的准噶尔军队逃向巴里坤,班第、鄂容安及数百清军被围。】
【班第率军死战,无奈寡不敌众。力竭后,他对鄂容安说道:“今日徒死,于事无济,负上付讬矣!”自尽而死。】
【鄂容安是名臣鄂尔泰的长子,是个文官,看到班第大义凛然地殉国后,也决心追随其而去。】
【他尝试自杀,却“腕弱不能下”,于是他令仆人刺其腹而死。】
【萨喇尔逃跑后不久再次遭遇叛军,被叛部首领锡克锡尔格生擒。】
……
大明。
朱元璋看到天上殉节的二人,再次想到了大明文官……
“算了,不提了。”
老朱心里的情绪百转千回,但最后却又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