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太史慈(2 / 2)
他至今还记得孙策的回答,“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他第一次理解了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但孙权不是孙策,也未必能有孙策那般宽阔的心胸,能容得下镇疆的大将。
孙权接过幼烨递过的汗巾,将身上的汗擦拭后,穿好衣裳,一众人走入主帅的营帐之中,“有将军替我孙家镇守南境,孤信得过兄长,也信得过将军。这么些年,海昏六县平顺,山越始终不敢来犯,是将军的功劳。
也正因为如此,孤此番前来,带了几位将军和都尉前来,就是想向将军请教治理山越之法,还望将军能够不吝赐教。”
太史慈和帐下诸将对视了一眼,心中都在暗暗揣度孙权的意思。
曹操刚借天子之名封了太史慈为扬州刺史,没过半个月,孙权就出现在了海昏,要说孙权单纯就是为了请教山越之事而来,这无论是谁都不会相信。
这是一场彼此都心知肚明的试探,太史慈知道,孙权也知道太史慈知道。
太史享正想出声说话,却被太史慈一个眼神劝退,只好把话憋了回去。
孙权此次出行带了鲁肃、诸葛瑾、陆逊和黄盖,当然还有准备外放的幼煣。
黄盖是诸将之中最年长的,论起资历来,比太史慈还要高一些,在孙家的所有将领之中算是非常有威望的,他见其他人都不敢开口,便索性第一个出声询问。
“如今老夫转任石城县,石城县的山越以周遗余部为主,这个周遗藏匿至何处,无从可知,行踪也在诸县之间反复辗转,线报所报也有错谬遗漏。想请教太史将军,可有何法能查到周遗下落”
黄盖之所以拿此事询问太史慈,也是因为当年太史慈在丹杨芜湖为山寇之时,与周遗与其父多有交际往来,甚至他曾有耳闻,周遗年幼之时,周父常把周遗交给太史慈代管。
有传闻说周遗的许多本事都是师从太史慈。
果然太史慈听到周遗的名字,眼神里也略有所触动。
半晌后,太史慈问,“敢问黄老将军,如今石城县的攥史之中可有两位唤作刘昶和文委的”
“是。”黄盖答是,这两位攥史无论是能力还是为人在石城县中也都十分有口碑,因为黄盖专任石城县之后,十分重用此二人,尤其是其他官吏十分难以约束的情况下,他还任命了此二人主管各部门的主要事务。
“此二人正是周遗留在县衙之中的耳目,若此二人不除,将军便不可能真的找到周遗的下落。”太史慈道,“山越四处流窜,与山峦地形有关,也与诸县之间消息不同、政行不一有关。
其实山越寨内皆有耳目藏于县中,有商贩、平民,对于县衙各官员的动向了如指掌,又是单是一碗早膳便能知道县衙之内的各样决策,以制定方式通知寨内,早做预备。
且各寨之间时常也会互通有无,若遇这县县尉带兵围剿,那县县尉若没有配合,各寨之间也会互相打掩护,在各山之间相互流窜。
海昏六县之所以能平顺,也是因为县衙之内需要扎好自家的后院篱笆,甚至六县政行一致,方能压制山越不敢来犯。”
换句话说,太史慈自己就曾是山越头头,山越之间要用的把戏也好、暗语也好,瞒得过别人,可瞒不过太史慈和他手底下的一群人,让太史慈来治理山越,可不就是一抓一个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