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五十四章 谢礼(1 / 2)
金嘉树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方才告诉海棠:“从前孙派党羽里有个高官,官至侍郎,差一点儿就能入阁的,如今入阁是无望了,但他明面上没有大错,家世显赫又门生众多,在地方上颇有名望,因此新君与内阁不好对他动手。他也算是有点眼色,早早跟孙家人疏远了,老实了将近一年的功夫,还与一位阁老拉近了关系。因此,虽说他的官职是很难再升上去了,但距离衰败还差得远。有不少苟延残喘的孙派党羽,如今都依附在他门下。”
这位大人若是能一直有眼色地老实下去,新君与内阁其实也不是不能容他。只是他运气差一些,自己老实了,儿孙却不争气。他的嫡长子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外放地方上刷资历时,偏偏去了抚宁县任县令。抚宁县就挨着山海卫,山海卫贪腐案爆发时,把他也给卷进去了。虽说他不是主犯,可他确实贪了银子,跟山海卫的犯官也纠缠不清,还收了人家送来的财物与美妾。贿赂他的人没得好下场,今年秋后已经斩了首,他凭着家世人脉勉强保住了性命,判了流放后也得以花银子赎买了罪过,可前程断绝,再也无法挽回了。
那位侍郎大人原本对此无可奈何,那时候孙阁老明显失了圣眷,哪怕是造谣污蔑许贤妃,企图动摇八皇子的继承权,也只能落得功败垂成的下场,颓势明显得人尽皆知。侍郎大人自然是以自保为先,反正嫡长子的命保住了,别的事过后再想办法吧。
到如今,局势稳定下来了,他觉得自己似乎不用再发愁了,便开始做起小动作来。
他的嫡次子前些日子摔了马,落下了残疾,家中便只有庶子能支撑门户了。他心中不满,妻子更是不能忍受,日夜劝说他想办法给长子翻案,他竟然也真的犯了糊涂,觉得自己地位稳固,就算在京城不敢有大动作,在地方上也可以放开手脚了。于是他便把手伸到了永平府去,收买了一个与他嫡长子案情有关的证人,企图将罪名推到旁人身上,将嫡长子洗白出来……
金嘉树告诉海棠:“宫里其实一直在盯着这些孙派余党,谨防他们暗中生事,因此这侍郎一有动作,宫里立刻就知道了。新君不耐烦得很,陶阁老也觉得不象话,可内阁里有人觉得这只是小事,不值一提,提醒那侍郎一句,叫他打消主意便是了。他从前官声不错,又有政绩,念在老臣面上,给他留些体面,也能让朝廷上少些动荡,免生闲言。内阁里赞同这话的人还挺多的,陶阁老不好一意孤行,新君尚未亲政,便不好下旨了。不过太后娘娘觉得,这人老实了不到一年,便忍不住蠢蠢欲动,就不象是个安分守己的好臣子,只怕将来还会再犯,这回轻轻放过了,焉知道他下回会闹出什么大祸来?怎么也要好生敲打一番,叫他知道畏惧才是。”
海棠挑了挑眉:“这个我懂,可这事儿跟我表姑有什么关系?”
金嘉树压低声音道:“他收买的那个证人姓江,听说是永平府一个大族的旁支,合族都被卷入案中,主犯已经授首,家眷儿女都被贬为官奴,倒是有几个旁支涉案不深的,保住了性命。那证人还知道不少当地官员豪绅的隐秘事,那侍郎保下他,悄悄把人弄到自家门下为奴,还能利用这证人掌控永平府的官员与大户。我在宫里听到旁人这般向太后娘娘与新君禀报,便觉得耳熟,仔细留意听下去,越听越觉得那人很可能就是你们老家江海屯的大户江家的人,那不正好就是方表姑前头夫家的旁支么?
“这人知道的事情不少,兴许就晓得方表姑曾经为官府提供过他家的罪证。倘若真叫他攀上了权臣,立了功劳,天知道他会不会报复方表姑与你们海家?我想着,这隐患断不能留!因此便立刻将方表姑的事告诉太后娘娘了。太后娘娘觉得,嘉奖方表姑,也能叫江家人知道有些案子是翻不得的。倘若那侍郎还不知趣,非要一意孤行欺君枉法,就不能怪新君不顾老臣体面了!”
海棠听明白了。说实话,许太后若是要压制孙家党羽再生事端,冲着江家幸存的旁支下手,那非常合情合理,可若说是因此才会对方氏另眼相看,那就太牵强了些。海棠宁愿相信,许太后要敲打侍郎不假,可她对方氏的一切嘉许与帮助,应该都是冲着后者“为大义而再嫁”的事迹来的。只不过不清楚她身世来历的人,可能就相信了她的目的是要敲打孙党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