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1章 因果运转,诸圣有所感应(1 / 2)
帝辛看着苏妲己那娇俏可人的模样,笑了笑。
“爱妃所言极是,之前满朝大臣污蔑你是妖妃,祸国殃民,简直是胡说八道,殊不知爱妃你为他们说了多少好话。”
随之,抬手示意内侍,沉声道:“宣闻太师过来。”
语罢,帝辛转身负手而立,凝视着御花园中盛放的花朵,等待闻仲的到来。
不多时,闻仲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了进来。
看到帝辛,在赏花,走了上前,拱手行礼,声如洪钟:“大王。”
帝辛并未立刻转身,只是淡淡开口。
“太师,目前已经下早朝,你有事刚才不在朝堂上说,单独来找孤所为何事?”
闻仲恭敬拱手。
“大王,臣有要事需要和大王单独谈。”
“要事?”帝辛缓缓转过身来,下朝后,本想和苏妲己好好游玩一番,不想理会事务。
但想到闻仲乃成汤的重臣,手中又持有打王鞭。
只好对身旁的苏妲己说。
“爱妃,既然太师有要事要说,你就先回去。”
“是,大王,妾身告退。”苏妲己媚眼流转,微微欠身退去。
然后,帝辛和闻仲去了御书房内。
进去后,帝辛转身看向闻仲:“太师,可以说说你要和孤说何事了吧?”
闻仲面色凝重,神情肃然。
“大王,此事涉及三教,臣本不想说,但已经危及到成汤江山,臣思来想去,也只好如实告知。”
帝辛眼中流露不解:“太师,你的话孤怎么越听越糊涂了?”
闻仲缓缓道:“大王,且听臣继续讲下去大概便知晓个大概了。”
“目前天地间正在面临一场大劫,阐教十二金仙身负杀劫,道祖定下封神榜以消杀劫,要求人、阐、截三教弟子入劫,互相较量上榜封神,还把封神一事交给阐教主持。”
“故而阐教把战场设立在人间,想扶持西岐来推翻成汤。”
“之前的风鸣岐山就是阐教制造出来的假象,想让世人认为西岐天命所归,讨伐我成汤是天数使然。”
想起了每次去平叛,总是看到有妖魔混在其中,闻仲补充道:“目前各地诸侯叛乱,也都有阐教煽动的影子。”
帝辛一听,原本冷峻的面庞瞬间被怒火烧得通红,双眼圆睁,眸中似要喷出火来。
“孤就说为何孤在位前期,各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怎么各地诸侯忽然一个个的造反,十分不合理。”
“还有太师,你一去东海平叛,孤就稀里糊涂在圣母娘娘庙宇中犯了大错,幸亏圣母娘娘大慈大悲,没和孤计较。”
随之,帝辛逐渐冷静下来:“太师,阐教乃圣人大教,我们要如何与抗衡?”
闻仲来时,早就想好了主意。
“大王,莫急,臣曾在金鳌岛拜入恩师金灵圣母门下修行,封神一事截教被阐教牵连,根本不想参与。”
“所以阐教为了能拉截教弟子入圈套,做了诸多布局,好在截教早已察觉做了很多应对之策与反击。”
“根据臣所知,臣恩师所在的截教已经送了阐教几位金仙上榜,目前阐教在封神一事上接连受挫。”
帝辛一听,眼中一喜。
“对啊,孤怎么忘了,太师恩师乃是截教的金灵圣母,太师的师弟也曾来过朝歌,不知我们能否向截教求助?”
闻仲摇头叹息一声,有点沮丧。
帝辛眼中不解,出声询问:“太师,为何叹气?”
闻仲如实告知:“之前教主连续下了两道法旨,让在外的弟子回去,臣都没有回去,已经被逐出截教了,而且截教此番被迫参与封神,不想参与凡间的事,所以我恩师的门派不会直接出手相助。”
听完,帝辛脸上的喜色,顿时消失,许久才开口。
“莫非我成汤真要亡于孤手中不成?这样的话,孤下去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目前已经把封神的事告知了帝辛。
闻仲见是时候把顾休交代的事禀明了。
“大王此事还有转机,我成汤还有救。”
“大师,你说的可是真的?但我们如何面对阐教这种圣人大教?阐教门下的弟子神通广大,且善于驱使法术,我军如何与之相斗?”
闻仲微微躬身拱手:“大王,截教虽然不想直接参与进凡间的争端中,以免落入阐教的圈套,但一直有暗中出手相助我殷商,多次救我殷商于水火,我师弟来找臣说了有一个方法可救成汤,那就重塑人皇,让大王成真正的人皇,行人皇权柄,重聚人间气运,到时阐教的算计便落空。”
“重塑人皇位?”帝辛眉头紧锁:“太师,自三皇五帝后,承载我人族气运的至宝,崆峒印,早已在战乱中遗失,我们根本不可能实现。”
对于帝辛的沮丧,闻仲很理解。
若非顾休拿出崆峒印,他也不敢相信,开口道。
“大王放心,崆峒印已现世,目前就臣师弟手中,他让臣来告知大王,做好登临人皇的准备,到时会助大王重塑人皇位。”
“太师此言当真,崆峒印真在顾上仙手中?”帝辛以为自己听错了,有点不敢相信,再次问道。
“臣亲眼所见。”闻仲拱手郑重的说。
得到确认,帝辛大笑。
“哈哈,感谢成汤先祖庇佑,感谢顾上仙。”
见帝辛如此,闻仲很欣慰。
重塑人皇位,场面要隆重,到时要向天地、三皇五帝、人祖、成汤的列祖列宗,向整个人族宣告,排面不能少。
帝辛立即传令下去,让人准备隆重的祭典仪式。
在帝辛准备重掌人皇权柄时。
天数也在悄然运转,一些因果悄然无息出现。
诸圣纷纷有所感应。
……
……
首阳山。
山峦起伏,云雾缭绕。
八景宫,坐落于山顶上。
朱红色的宫墙庄严肃穆,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宫门上,古朴的铜钉整齐排列,狮头衔环彰显着尊贵威严。
大殿内。
太清老子端坐于蒲团上。